【新冠肺炎】各國「解封」並不代表生活回復正常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陸續受控,歐美國家都開始準備逐步解除各種社會疏離(social distancing)措施,重新為經濟注入活力。然而,「解封」之後,人們的生活能否真的「回復正常」卻是一個大疑問。

丹麥、挪威、奧地利、捷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美國等一連串國家已開始或準備開始「解封」。丹麥先於4月15日讓12歲以下的學童重返小學或幼稚園;奧地利則於4月14日先讓部份小型商舗重開;德國亦將於5月4日讓學生陸續回到校園;意大利亦於4月14日重開了重開書店、洗衣店、文具店等;而美國多個州份也開始呼應特朗普的解封計劃三步曲,逐步讓店舖重新營業。

在4月13日重新讓大概30萬名建造業和製造業工人復工的西班牙,其首相桑切斯(Pedro Sanchez)在4月18日亦宣布將於4月27日開始准許未成年人外出。

作為歐洲確診人數最高的國家,西班牙的復工情況尚算讓人鼓舞,局部復工一周後並未見到每日新增確診人數的比例有回升趨勢,依然每日維持在兩、三個百分點左右的較低水平。

可是,這離「生活回復正常」仍然非常遙遠。

丹麥學童重回學校上課。(路透社)

有抗體不代表能免疫?

在新冠肺炎尚未有明確有效、且可大規模應用的治療之術時,外界一直寄望於抗體檢測,甚至是疫苗的發展,讓抗體檢測呈陽性(或得到疫苗注射)的人可拿着所謂的「免疫通行證」(immunity passport)回復正常生活。

這種想像有一個假設,即「一個人的抗體檢測陽性結果,代表該人士已能對新冠肺炎免疫」。然而,現實情況卻未必是如此。

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學家克爾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4月17日就特別警告各國不要以為抗體檢測是萬無一失的免疫標記:「抗體檢測將能量度抗體存在的程度,可是這並不代表有抗體的人就能免疫。」

同時,要證明有抗體的人,或者有受過疫苗注射的人,到底能否對新冠病毒免疫,也並非易事——畢竟,我們在道德上不能輕易地主動讓這些有抗體的人去感染病毒,再看看其抗體會否讓他們免疫。

與常見的病毒測試(核酸測試)不同,抗體測試可測出受測者曾否染上病毒,其體內不必正有病毒存在。(路透社)

抗體測試「特異度」的嚴重風險

即使有抗體的人都能免疫,抗體測試的特異度(specificity)也將帶來嚴重風險。

所謂的「特異度」是指實際為陰性的樣本中被測試為陰性的比例,亦即是測試能夠避免多少假陽性結果的能力。例如,如果一項測試的特異度高達99%——一些由中國生產的新冠病炎抗體測試正以這個水平的特異度在美國使用——在100個沒有抗體的人中,它只會量度出1個陽性結果。

可是,在一個受新冠病毒感染比率極低的人口中,99%的特異度卻可以造成極大的錯誤。例如在一個1,000萬人的城市中,假設當中有1%人感染過新冠病毒而實際上擁有抗體。當我們為這1,000萬人進行有99%特異度的抗體測試,當中將有20萬人呈現陽性結果(這裏假設測試可完全避免假陰性結果),其中10萬人是真陽性樣本,另外10萬人卻是假陽性樣本。

如果這個城市的政府以抗體測試的結果去派發「免疫通行證」的話,這個通行證的出錯比率將高達50%。即是說,有一半我們准許「回復正常生活」的人其實並沒有對新冠病毒免疫,這實在無異於將他們推出家門「送死」。

美國佛羅里達州有沙灘重開。(路透社)

說到底,抗體測試的主要目的在於宏觀層面上的病毒研究,諸如病毒在某城市中的感染比例等,根本不應用於決定哪些個人能夠在疫情中回復正常生活。

當然,即使抗體測試未能幫助我們加快回復正常生活,人們仍可以期望疫苗的發展。

疫苗發展困難重重

雖然牛津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小組聲稱他們在本年9月即可生產出至少100萬劑新冠病毒疫苗,可是我們也不能對此過度樂觀。

首先,牛津大學的疫苗下周才開始正式在人體上進行實驗,其安全性與有效性也未可知——雖然相關研究員表示他們對疫苗有80%信心。

其次,當下的全球新冠疫情也對疫苗的開發帶來極大挑戰。其一,即使某種疫苗有效,它並不能帶有任何罕見的副作用。由於新冠病毒疫苗的本意幾乎是要為全球絕大部份人口免疫,只要當中有萬分之一的人會產生副作用,其影響的人口也將以數十萬計。

其二,在新冠疫情逐漸受控或全球各國仍在實施社會疏離措施的情況下,要測試疫苗是否有效將成為一大難題——這並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實驗環境,讓研究者可較容易量度受疫苗注射者與受安慰劑注射者之間的差異。

更嚴重的是,新冠病毒未必沒有可能發展成像流行性感冒一般的冠狀病毒,品種年年變異,導致我們有了疫苗也不可以之為一勞永逸。

倫敦市國學院教授、世衛特使納巴羅(David Nabarro)就表示:「我們不是對所有病毒都能夠發展出安全又有效的疫苗。對於一些病毒而言,疫苗發展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所以,在可見的將來,我們必須想辦法在新冠病毒無時無刻的威脅下繼續生活。」

目前,各國政府的打算似乎仍是疫情將會在最多數個月內過去,而人們的生活很快就可以回復正常。雖然在目前的形勢下保持樂觀心態並非壞事,不過普通百姓與政府也應該做好準備,去應付「解封後生活長遠不能回復正常」的可能:人們要繼續避免社交接觸、要在公眾場所戴上口罩、要時刻注意個人衛生、公眾聚集與各行各業要逐漸虛擬化和遙距化、食肆可能要作出防疫的新整修、政府要專注保持醫療用品的生產與供應、衛生部門要繼續加強病毒測試和追蹤管控能力等等。這一些「不正常」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無可避免地逐漸變為一種新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