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議重談乃無稽之談 中美貿易戰處於怎樣的節點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近來,全球的國際時政新聞都已「讓路」給疫情,唯獨中美在疫情之上、之餘的博弈,還一再現於報端。值此時,兩國此前鏖戰一年半,卻因疫情而擱置的貿易談判,仿佛又生出了一絲變數。

這主要與這幾日的三個新聞相關。

第一,中國貿易談判代表劉鶴5月8日應約同美方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及姆努欽(Steven Mnuchin)通話。兩國除了提及疫情之下的合作,也重點談到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第二,Global Times(《環球時報》英文版)5月11日引述知情人士,稱中方「接近貿易談判的顧問」已建議中國政府重新商討一份更向中國傾斜的新協議。而特朗普當日晚些在白宮記者發布會上表示,聽聞中國想重新談判,認為中方只是想要一份更有利他們的協議,「我一點興趣也沒有」。他又指,想看看中國會否遵守已經簽署的協議,大幅增加購買美國產品。

第三,中國財政部於5月12日發布了稅委會公告(2019)2號,決定對第二批對美加徵關稅商品,公布第二次排除清單。

中國對美加徵關稅商品豁免清單中的細節:

+1

三則與中美貿易相關的新聞接連發生,這究竟意味着什麼?被譽為「兩國關係壓艙石」、動輒牽連兩國各領域博弈的中美貿易,究竟處於怎樣的節點?

讓我們一一盤析這三個新聞的意義和其相互之間的關係。

首先,5月8日雙方貿易談判牽頭人的通話。遍覽兩國就是次通話公布的通稿,可看出兩個細節。

先揀次要的講,中方通稿提及兩國在「宏觀經濟」方面的協調,美方通稿則強調「兩國皆有十足把握地預估可按時按協議內容兌現各自承諾」(both countries fully expect to meet their obligations under the agreement in a timely manner)。

中方對「宏觀經濟」的強調,與中方在國際場上強調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倡議一致。如今的全球經濟已經愈發漠視主權國界,諸如此次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所帶來的經濟衰退更非一國所能獨自面對,中美這些大國所採取的應對措施更直接影響國際社會。

美國方面對「皆有十足把握……兌現各自承諾」的強調,則更多關乎美國選舉政治。白宮方面有必要向國內聽眾奉上「定心丸」,尤其是那些從事中美貿易的美國商會。儘管這「定心丸」可能只是口頭上的安撫。

特朗普在其選民面前樹立起一個強硬對外的形象。(Getty)

這也就牽扯到更關鍵的細節: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落實應當正面臨頗大的問題。

中方在通告中表示「努力為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落實創造有利氛圍和條件,推動取得積極成效」,美方則表示「在為了成功落實協議而建立必要政府架構方面取得良好進展」(good progress is being made on creating the governmental infrastructures necessary to make the agreement a success)。

何為「為協議的落實創造有利氛圍和條件」?孰謂「為落實協議建立必要的政府架構」?很明顯,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還未能真正開始落實,尚處於鋪墊階段。

為何會如此?外界無法斷言。但無外乎「刻意不落實」或「無法落實」兩個可能。「無法落實」的原因眾所周知,COVID-19疫情真的是無法預知的「不可抗因素」。但這是否就是全貌?會否有「刻意不落實」的因素?

這也就牽引到近期的第二個新聞: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會否重談?二字以蔽之,不會。何以然?因為重談協議既不符合美國利益,更不符合中國利益。

+8

美國不想重談的原因顯而易見,對白宮而言,這是一份成功的銷售單。美方得到了中國兩年內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的採購承諾,而中國相應的金融、外企限制等改革,縱使符合中國既定改革進程,也一定因美國的壓力而加快了速度。

中國也沒有重談的理由。畢竟第一階段協議對中國而言,無外乎是「買買買」和「加速自身改革」,這本來也是中方既定要做的事。而美國則需修改根據「301條款」制定加徵關稅決策的行為準則,改變過去數十年該條款被濫用的情況。此外,一系列中美對話機制的重啟,意味着美國國內對華溫和派勢力的倡議也得到了體現——這才是中方最想要的結果:一個互惠互利的,或至少穩定的中美關係,以供中國繼續發展自身實力。

因此,一如《Global Times》所述,所謂「中國應重談協議」的建議,只不過是來自「接近貿易談判的顧問」。美國有強硬派,中國也有強硬派。不同之處在於,美國政策時而由溫和派主導,時而由強硬派主導,靠政權交替的方式來平衡。而在中國,向來都是通過內部協商,在溫和派與強硬派主張中得出「持中」政策——讓兩派都不滿意,也讓兩派都能接受。

美國靠的是"Checks and Balances"(制約與平衡),中國靠的是「允執厥中」。這是兩國政治文化共通卻又不同之處。美國如今由強硬派主導,中國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若非遭遇國內大變,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最後,兩國涉及關稅的最新措施,便是中美不會重談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有力證據。面對COVID-19疫情這種突發因素,中國生產力消費力縱然能比其他國家較快恢復,也需要時間,而美國能否生產出供中國購買的商品產品,也取決於美國何時「重啟經濟」。這是第一階段協議遭遇阻力的原因。

即便如此,兩國貿易衝突也在持續改善。事實上這並非由2020年1月兩國簽署協議才開始,甚至要早於2019年12月兩國宣布達成協議之時,而是2019年7月底的「上海會談」,正如「3000億新關税9月開徵 上海會晤才是中美談判的真正起點」一文所言,中美兩國在「上海會談」始摸清對方底細,自那之後談判便已開始走向緩和之趨勢。

2019年7月底中美兩國代表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二輪談判,可謂是第一階段貿易談判的轉捩點。(Reuters)

美國方面,白宮先後五次公布對華加徵關稅商品豁免清單;中方也於2019年9月、12月,2020年2月和如今5月先後公布「第一批第一次」、「第一批第二次」、「第二批第一次」和「第二批第二次」對美加徵關稅商品排除清單。

要意識到的是,中美貿易談判還在進行時,今年1月疫情前簽署的只是「第一階段協議」,因此兩國緩和的方式都是對加徵關稅商品進行「排除徵收」,而非直接「取消已加徵關稅」,後者要等到最終協議簽署才可達成,這還取決於特朗普能否連任。

不過歸根結柢,縱有疫情這個不可抗因素延緩了第一階段協議的落實,影響了後續談判的進程;縱有中美博「疫」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中美輿論戰,但這並不改變美國方面「特朗普要達成大協議,和中國方面「要在符合國家既定發展軌跡基礎上確保外部環境穩固」的中美貿易談判基本盤。

因此,「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有可能重談」終究只會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