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大會】台灣人的「攬炒」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5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主持2020年年度大會(WHA),成員國代表以網絡方式參與。而對華語世界而言,其一大看點便是各成員國會否討論允許台灣列席WHA。

早在5月7日,於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法國、德國八國便在與兩位高級世衛官員的會議中表述立場。據加拿大《環球新聞》(Global News)5月17日報道,八國當時表示「台灣被全球衞生體系排除在外,不僅僅是嚴重的公衞問題,更會對接下來(全球對抗疫情)的努力造成極大阻礙」。據法新社5月17日報道,譚德賽已經於5月15日要求WHA委員會把「台灣恢復出席WHA」一事加入議事日程。

「WHA委員會」是專為召開WHA而組成的特別委員會,該委員會由來自全球各個地區的十五個成員國組成,通常在WHA召開前夕組成,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決定是否於大會既定的議事日程中添加新的議題。

不過,WHA會否就「台灣今次乃至來年能否列席」進行表決,則取決於成員國有無主動提出動議,以及成員國最終的表決結果。

簡言之,世衛組織本身只在世衞大會上扮演秘書角色,只有各成員國政府才能決定是否邀請台灣參加WHA——因此,在此次大會期間,諸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等成員國會否對此提出動議,值得關注。

蔡政府任內,台灣一直未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中央社)

台灣無法參會的原因

可是,固然台灣的國際情勢看似一片大好,現實依舊是現實。

正如台灣《中央社》引述世衛法律顧問索羅門(Steven Solomon)5月4日的表態所報道,台灣能否參與世衛大會,或獲得觀察員身份,是194個會員國決定,世衛秘書處無權決定。

現實中,固然據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統計,已有約70位全球政要和國會議員發表挺台聲明和影片,但真正在WHA會議中為台灣提案者,只有15個邦交國中,除梵蒂岡以外的那14國。即便是自3月起便開始游說讓台灣重返WHA的美國,也沒有做出實際動作。5月11日,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便公開證實:「美國至今不願在WHA會議中為我參與提案,我方仍須透過友邦為我參與提案」。

要知道,縱然世衛《組織法》的章程開頭即表示,其最高宗旨是要「使世界各地的人們儘可能獲得高水準的健康」,這一點也經常被台灣政府和支持台灣的人士在國際上引用。但世衛作為一個聯合國附屬組織,其所負責的對象是聯合國的194個會員國。聯合國大會,以及每年的世界衛生大會,都需採用成員國多數表決的程序。

1971年,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取替「中華民國」成為中國的唯一代表。不再於國際社會主流存在的「中華民國」,以及其所實際管轄的台灣,也就不再被視為成員國,不能加入聯合國以及世衛等下屬組織,也不能參加WHA等會議,除非是在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其所代表的多數成員國)的意願之情況下,由世衛組織總幹事以「個人貴賓」的方式邀請台灣按「觀察員」身份參會。

在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通過之前的22年裏,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國際舞台也曾面臨如今台灣的窘境。而今,台灣此次結局恐怕也是在少數邦交國幫忙發聲後,讓台灣參與世衛的提案旋即迅速被大會成員國否決。

美國衛生部長阿扎日前與台衛福部長陳時中展開視像會議後,台灣發布聲明稱「美國衛生部長支持台灣加入WHA」。(Twitter@Secretary Alex Azar)

口頭聲勢很大 實際行動欠乏

美國和多國政要一再表態,卻不提出動議,這很好理解。

各國面臨國內嚴重的疫情和民怨,皆需要有歸咎對象,通過表達「不能將台灣2,350萬人排除在外」等政治正確的講話,得以向世衛組織及中國追責,這也反映了各國社會的情緒與看法;美國除此之外還有中美競爭的考慮維度。

與此同時,各國也都明白,讓台灣加入世衛,又或是正式列席WHA,則首先意味着要自己先承認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並且推動聯合國多數成員國就此達成共識——各國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也都不願為此付出外交成本。

正因如此,美國的表述一直很巧妙,恰如其在2019年時通過的《台北法案》所寫,「美方應在適當情況下,支持台灣成為所有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在其他適當組織中取得觀察員身分」。美國如是,各國基本也都是同樣的操作。

對此,台灣人民和政府都不明白嗎?顯然不是。

吳釗燮5月11日表示,「由美國提案自然更具力道,我方也未放棄希望由美國提案。但我方在與美國討論時,必須尊重其立場,將會繼續努力」。圖為吳釗燮2018年5月相。(Getty)

你情我願的劇本

在吳釗燮出面證實之後,台灣輿論反應大致兩種:一則是感歎:「有總比沒有好,美國已經嘗試了,還不是中共打壓」;二則是另一種感歎:「美國不是說會幫台灣,到頭來也就是利用而已」。

事實上,台灣人都明白當下的處境,都明白台灣只得在不違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情況下,才能加入世衛等聯合國組織。

或許也正因如此,拒絕承認此前提的台灣現政府,以及過半數的現政府支持者,才會額外期望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與其說參與世衛組織是為了能成為與其他國家平起平坐的「成員國」,到不如說這是為了建立台灣的國際地位,在這次疫情期間,爭取對台灣友好的國際聲浪。

也正是為了這種目標,台灣現政府方會在明知「到頭來還是被利用」的情況下,持續營造為台灣有利的國際氛圍。從這個維度來看,博得各國口頭支持的蔡英文政府無疑是成功的——無人問津的台灣,而今成為屢屢被提及的正面抗疫案例,「有總比沒有好」的轉變,誠可謂台灣人的慰藉。

那麼,再下一步呢?在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轉變後,未來又會怎樣?又該怎樣?

台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日前表示,「台灣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共將「一個中國原則」強加於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的做法,只會徒增台灣人民對於中國政府蠻橫霸凌的反感與厭惡。(多維新聞)

獨立:現況之外的選項?

上文提到,台灣只得在與「一中原則」不衝突的情況下參與聯合國這種以主權國家為參與門檻的組織。那麼,如果獨立呢?

如今台灣大有人討論「台灣立國便可以主權身份參與這類組織」的可能。然而若要「立國」,則有兩大前提。第一,要得到台灣2,350萬人中多數人的共識,且要做好準備承受必然的社會撕裂。第二,或是大陸14億人都認可台灣獨立,或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台灣獨立。

在第二點上,前者是不可能的,後者在當今之世也是不可能的。這個基本盤才是全世界(除了那14個邦交國)都不主動為台灣提案的根本原因。

不過,世界之勢是會變的,而今中美兩個當世大國愈發火花四射的比拼,令「基本盤」存在變動的可能——美國固然不會為了2,350萬人而放棄14億人,世界也是如此。但如果有朝一日美國決定「斷捨離」,決定放棄中美交往的一切正面結果,為了阻止中國崛起而與之展開冷戰式的衝突,而世界必然面臨站隊的壓力呢?

對於勢不認同兩岸統一、勢不接受現狀的人而言,這是值得寄望的前景。

2020年1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北京會見習近平。(AFP)

衣帶漸寬終不悔?

而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為過去數百年圍繞西方運轉的世界秩序帶來巨大改變,也令中美關係步入了一個愈發從合作走向對峙的階段。此時,各方確實都面臨巨大的站隊壓力。愈是實力弱小者,所面臨的壓力就愈大。諸如歐盟、日本、韓國尚可獨善其身,諸如東盟各國則明顯愈發站隊中國,而現階段的台灣似乎也做出了站隊美國的選擇。

關乎可預料的未來,這個選擇給台灣帶來的代價無疑會是沉痛的。美國乃至國際社會都不會接受台灣獨立,而中國已然是全球最大市場,在全球化不可逆轉的趨勢下,最大的市場必然會成為唯一的市場,愈是離開這個市場,便愈會陷入孤立隔絕的局面。可以預見,倘若台灣堅持當下的選擇,那麼其國際空間、經濟空間都會愈來愈小,海峽關係也會愈來愈僵。相對的,美國可賴以對華發起攻勢的着手點會愈來愈多,海峽問題會持續成為中國崛起的負面阻力,乃至以台灣或台灣周邊海域為中心爆發中美軍事衝突。

這類「攬炒」前景的可能性愈大,台灣擺脫「一中原則」的可能就愈大。

今年1月蔡英文擊敗韓國瑜成功連任台灣總統,是為台灣選民對其所選路徑的認同。(Getty)

人們未必同意這種對未來的推演,卻必須意識到「革命是要流血犧牲」的。在最極端的前景當中,有人會死於戰火,朋友家人會反目,撕裂的社會將陷入衝突乃至恐襲與仇殺,失業和經濟壓力將最先由社會底層,而後由所有人承擔。放眼世界,而今的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也門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

這未必是台灣的前景。不過就當下而言,台灣現政府所做出的選擇,將大概率將事態朝這個前景邁進,而2,350萬人中的大部分人也在以選票的方式為之背書。甚至可以說,在台灣人所認可的現行政制下,是人們驅使着政治人物做出相應選擇。

或許,當事態進一步發展,衝突進一步激烈,代價愈發被人們所感知之時,人們會驅使政治人物做出不同的選擇。又或者,會有政治人物拋出更為穩妥的選項,並一再引導民眾,建立共識。再或者,會有政治人物冒選舉制度之大不韙,推動極具爭議性的政策,最終或成功改變民意,或身敗名裂——然而,如果路徑不發生改變,那麼最終便會「覆巢之下無完卵」,若能奠定出這種前景,台灣也就有了「一中原則」之下的其他選擇。

最終,這是台灣人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