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議員結盟抗華 小舉動背後的大暗流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6月6日,來自澳洲、加拿大、德國、日本、挪威、瑞典、英國和美國這八個西方「民主國家」和歐洲議會的議員宣布成立「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The 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以共同應對中國在全球貿易、安全和人權等領域日益增加的威脅。

該聯盟成立了自己的網站,發布相關視頻,對聯盟的使命和成員進行了介紹,相關內容配有英語、繁體中文和日語。如果其他國家議員想加入,均可在線申請,只需同意該聯盟發布的聲明即可。截至6月9日,該聯盟已有24人。後來新加入的6位成員來自立陶宛、捷克與荷蘭。

聲明大意稱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給全球帶來挑戰,這種挑戰需要跨政府跨黨派合力應對,而非單打獨鬥。聯盟的主要責任也是為了捍衛基於準則的國際秩序、維護人權、促進貿易公平和發展互補的安全戰略上,保護國家主權等等。

聯盟成員包括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 (Marco Rubio)、民主黨參議員梅南德茲(Bob Menendez)、英國保守黨前黨魁施志安(Iain Duncan Smith)、前日本防務大臣中谷元、德國基民盟議員布朗德(Michael Brand)、德國綠黨籍議員、對華關係小組副主席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以及歐洲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委員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等。

盧比奧曾參選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一度為共和黨最有潛力的競選人。圖為2016年2月26日,盧比奧舉行初選競選演說。其對華立場在美國國會兩黨議員中尤為強硬。(Reuters)

以上成員大多長期對中國抱持強硬乃至敵視立場,集中表現為對中國政制不認可等意識形態領域的質疑。譬如,盧比奧和梅南德茲是長期對華立場強硬的議員。隨着特朗普政府將視線由貿易轉向香港和台灣議題,盧比奧及其同僚也更為頻繁地表示他們在港台議題上所持的一貫強硬立場。

其他成員的情況也類似。中谷元是日本自民黨議員,是為日本知華派,對華立場強硬,曾在小泉純一郎內閣擔任防衛廳長官、在安倍晉三內閣擔任過防務大臣;布朗德是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負責人,曾批評默克爾政府向中國「卑躬屈膝」。2016年,他曾計劃率團訪問中國並前往西藏,了解西藏人權狀況,但遭到中國官方拒絕。

是以,該聯盟是西方對華強硬派乃至「反共」議員的一次集合,所表達的訴求也是「中國威脅論」的延續。這些議員所在的國家政府也或多或少表示過中國對現有國際規則的破壞,對人權的損害。

這種議會聯盟也再次證實了西方存在圍堵中國的戰略意圖,是對中國經濟和外交實力的一種延伸。

但這種嘗試的背後領頭者還是美國。在反全球化和民粹主義蔓延的背景下,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美國優先」給中國提供了更多戰略機遇,同時也為「中國威脅論」衍生了更多動力,為中國構建大國角色設置了更多陷阱。

2019年12月24日,一名香港抗議者經過路障。近年香港議題已經成為西方政客施壓中國的新着力點。(Reuters)

譬如,納瓦羅(Peter Navarro)等極端右翼的興起,即便是盧比奧等「對華強硬派」,也在特朗普時代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呼籲近乎極端的主張,明顯已經不再顧忌「合作互惠」等理念。譬如,對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出、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崛起,美國動用政治、外交、輿論、經濟和司法等手段全面予以打壓,便是以新冠肺炎為例,中國政府對一些謬傳的闢謠和糾正,也被視為中國的「政治宣傳」,甚至是一些中國留學生也被貼上了「間諜」的標籤。

雖然盧比奧和梅南德茲等不負責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但他們此時聯合西方議員,聯合施壓中國,符合美國共和黨在大選年的「反華」劇本,也符合特朗普政府公布的對華戰略。白宮5月底公布的對華戰略明確提到,美國將挑戰北京的政治宣傳和那些扭曲事實及試圖矮化美國價值觀及理想的錯誤表述;美國將在屬於自己的治理體系範圍內和國際組織當中,聯合盟邦和合作夥伴抵禦對共同價值和規則的攻擊。

可見,在美國保守勢力的推動下,西方國家內部正在形成一股強大的反華潮流,其中摻雜了西方右翼勢力和民粹主義的影響。而且,在美國的遊說下,這種「中國威脅」的論述,正愈發被加拿大、澳洲等國民眾接受,這些國家的政治人士也旋而跟隨民意,又或是試圖把握民意,參考美國政府的做法呼籲對華立場。

這種趨勢不僅對中國外交及對中國外輿論公關帶來巨大挑戰,也將在經濟、政治、科技等多領域,令全世界難逃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