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印度網絡反華聲浪滔天 莫迪應對民意游刃有餘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6月18日,中印在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河口地帶的激烈衝突正在印度國內引激烈迴響。到18日,印方雖仍確認20人死,百餘人傷,但也有情報顯示,印軍也撈起了若干落入什約克河(Shoyk River,烏爾都語意為死亡)的失蹤人士。

面對着不斷增加的死傷人數,印度民眾正在不得不被動接受一個現實,印軍已遭遇了進入21世紀後的最大一次挫敗。

對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為首的新德里高層們來說,人民黨當局雖然仍掌握大局。但此役的失利已在印度全境掀起一場短促的民族主義熱潮。不用莫迪及其人民黨鼓動,人民黨麾下的「國民志願服務團」(RSS)就先組織了多起「反華示威」。

雖然這一系列活動很快就被印度軍警撲滅了,不過,現象已經提醒莫迪,新德里必須及時拿出些姿態來:他麾下的百萬之眾已經在莫迪當局建政的幾年來,依靠社交媒體宣傳等基礎手段,在印度全境依靠印度風格的愛國主義宣傳熱潮,引發了來一種近乎於「印度教沙文主義」的隱患。

對此,莫迪雖然胸有成竹,但他必須要在當下說些什麼,否則在2018年大選期間跟着他高呼「Jai Hind」(印度萬歲)的普通印度人雖不會懷疑總理的愛國熱忱。但人民黨的對頭,國大黨前黨首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 )和北方邦總書記普里揚卡·甘地(Priyanka Gandhi )兩兄妹等人會提醒外界。

在6月18日,莫迪終於對印度全境就此發表了第一次講話。在講話之初,他先默哀了兩分鐘,並稱15日晚上的死傷印軍皆悉「Bharat Mata」(印度母親,為印度教特徵的印度國家形象)的「好兒子」。他不僅強調印軍的死傷「不會白費」,亦強調「印度的完整和主權是至高無上的」,並以「受到挑釁時,印度將給出適當的答覆」等語作結。

莫迪的這一表態是中規中矩的,這種回覆很容易讓印度民眾聯想到莫迪當局對巴基斯坦展開回擊前的類似發言。當然,中國終究不是巴基斯坦,印度對巴基斯坦的特種襲擊和空襲顯然難以應用在中國身上。這意味着莫迪可能難以在政治、外交或軍事上要採取其他的手段,對此,他又在6月19日召集全國各大黨團,要求他們顧全大局。

印度政治豪門國大黨雖然一蹶不振,但甘地家族仍是莫迪的大敵,圖中三人分別為黨首索尼婭・甘地(左)、前黨首拉胡爾・甘地(中)和北方邦總書記普里揚卡・甘地。這母子三人仍在收攏部屬,與莫迪一戰。(美聯社)

遺憾的是,莫迪和他麾下黨團掀起的民族主義波浪還是多少潑濺到了他身上。

在《印度時報》網站,就有讀者指出,莫迪在當前問題上的反應還是太慢,這種做法只能讓他以往積累的「強人」角色湮滅在印度人的腦海中。還有讀者建議,莫迪應該從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執政時期吸取經驗,學習其打贏了第三次印巴戰爭,引爆了第一枚原子彈,頂住西方制裁的「強硬」精神。

不過,印度的民意是分層的,上層精英、智識人士、中產階級、藍領階層以及下層貧民的關切點都不同。當說印地語的藍領、貧民開始激於愛國義憤,在新冠疫情之際採取「砸中國電視」等行動時,說英語的中產階級則看到了不同的情景。

從6月16日開始,在News18、《電線報》乃至《今日印度》等媒體上,印度的中產階層看到了一場近乎於恐怖片的中印戰場寫真。

人民黨麾下的RSS等組織不僅時刻不忘莫迪的衷心支持,他們的憂國之心也令新德里頗為頭疼。(美聯社)

譬如在News18前往列城採訪印軍傷員的報道中,驚魂甫定的印軍官兵就指出,前去加勒萬中方陣地踹營的印軍在15日晚已遭遇中方「野蠻處刑」(savage execution)、「獵殺」(spree)。

根據從一線逃回人員的供述,在帶隊的上校指令印軍拆除中方帳篷後,手持鐵棍和狼牙棒的解放軍突擊隊(assault teams)就開始「追獵」沿山脊散佈的印軍士卒。部分送還的印軍屍首不太完整。中方還佔據地形優勢,依靠拋擲石塊令印方無法反擊。

當這場印度媒體口中的「暴力衝突」已經變成了印軍一邊倒的潰散,受過教育的讀者們也有必要考慮一下復仇的代價,且不說中印交惡不符合兩國利益,便是單論加勒萬河谷的軍力對比,中國也佔盡優勢。

此外,莫迪治下的印度也有明顯的政治娛樂化態勢,莫迪本人每天除去參加各種政治活動之外,就是和各路政要一起在社交網絡上一起做宣傳,進而嘗試佔據輿論主導權。這種現狀有助於新德里當局控制民意。隨着印度普通人仍然沉浸在短視頻軟件的娛樂,以此忘卻新冠疫情和經濟蕭條的壓力,引導民意就變得容易了許多。

於是,縱然印度網絡反華聲浪滔天,但當印度民眾從電視和手機中,看着「印度電信」等部門拒絕中國產設備並深以為然時,新德里方面或許就能在厚葬印軍士卒之後,游刃有餘地處理民意問題。而莫迪也仍能繼續維持他在印度的城鄉建立起的信任和認同,讓印度老百姓在象頭神、神猴哈努曼的神像之外,為他繼續塑起偶像,進而在香煙繚繞中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