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特朗普頻頻出招 中國對美政策仍未改變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8月17日前後,有關特朗普(Donald Trump)當局對中國企業的措施仍在引發高度關注。14日,美國商務部終止了一項美國企業向華為銷售產品的臨時豁免;15日,特朗普突然發佈行政命令,命令字節跳動(ByteDance)公司在90天內剝離TikTok在美國的業務;16日,特朗普還暗示稱要對阿里巴巴(Alibaba)等更多大型企業採取行動。

在美國大選將近之際,特朗普這種急促的語調讓外界不安。加之中美近期也在南海、台灣海峽頻繁採取動作,且特朗普近期選情不佳,中美衝突是否會因此「一觸即發」,已成了各界熱議的話題。

在此期間,更引發外界關注的是北京的姿態。中美貿易戰期間,中國曾頻頻強調並實施對等報復;在7月下旬的中美關閉領館風波期間,美國限時關閉中國駐侯斯頓總領館,中國也限時關閉了美國駐成都總領館。但在特朗普介入TikTok風波,並威脅封禁微信之後,北京方面的「猛烈報復」卻遲遲不見蹤影。

環顧中國外交官的言論,其中呼籲對話和談的內容也不在少數,如中國外長王毅、駐美大使崔天凱等先後在8月5日至10日間發表拒絕「新冷戰」等一系列言論。這些迹象很容易讓觀察家們根據短期現象得出結論:中方的應對策略出現了明顯變化,中國開始為避免中美關係走向衝突,從而調整應對策略,用低姿態來為局勢降温。

中國的對美政策改變了嗎?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對美國的動作有相對清晰的判斷。

特朗普現在的對華強硬有濃厚的選舉色彩。特朗普要求字節跳動公司在90天而非45天內註銷美國用戶數據,並從TikTok撤資。這「90天」並非隨意安排的,從特朗普發表講話的8月15日到大選日11月3日,這一時間段約80日,較之其安排相差10天,TikTok和其他中國企業明顯是特朗普為了選情的政治賭注。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也在經濟領域,美國對中國企業打壓動作頻繁,但對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仍非常執着。目前,華盛頓至今仍未敢對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的執行提出負面意見,白宮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還在8月13日稱特朗普當局對協議的達成情況感到「滿意」。畢竟,特朗普儘管需要對華強硬,但經歷疫情之後,特朗普在國內民意明顯轉衰,大豆商等貿易協議的直接受益群體,已經是特朗普僅存的票倉。

從中美經濟關係看,根據中國海關2020年8月公布的上半年貿易數據,中美之間自2020年4月後的進出口貿易增幅不斷上漲,甚至超過了2019年的同期記錄,其增長額度分別為3.48%、0.72%、6.84%和7月時的13.91%。這種局面證明了面對着中美之間資本、技術、人員往來彼此交織的現狀,雙方的脫鈎幾成妄想。隨着中國最先撲滅疫情,在經濟層面擺脱中國的影響可能更不現實。

從軍事上看,8月6日美國防長埃斯珀(Mark Esper)和中國防長魏鳳和通話。魏鳳和稱要「加強海上風險管控,避免採取可能使局勢升温的危險舉動」。埃斯珀也表示要「保持對華磋商,管控危機,防止誤判」。此前8月5日埃斯珀在阿斯彭安全論壇上表示,不認為中國現在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威脅,華盛頓不希望與北京爆發武裝衝突。這些表態與白宮內部一味尋求對華強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了美國軍方的克制。

經歷了一個月的對峙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的民望正在不斷上升。(美聯社)

因此,無論是TikTok和微信等舉措,還是中美貿易和軍事維度,都可以看出中美關係雖然因美國進入大選季,而有大量爭執,但都沒有到失控的地步。

目前,特朗普的民調結果仍落後於競爭對手拜登(Joe Biden),面對美國國內因為新冠疫情、種族示威引發的情況轉變,特朗普難免會因選舉因素,將經濟問題政治化,進而打壓有關企業,即便這樣做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形象和國際信譽。不過,考慮到美國的選舉終究是國內事務,這也意味着民主黨遲早會將大選相關討論拉回到內政層面上。更何況,民主黨也需要考慮,待得自己執政後,無論是要與中國重修舊好,還是對中國更強硬,都不能任由特朗普如今「去到盡」。

因此,面對這一系列狀況,北京所需做的便是「不動如山」。而關乎中國對待貿易戰的態度,就侯斯頓總領事館被關一事未過度反制的態度,乃至在「人民公敵」蓬佩奧一再批評中共的情況下依舊讓楊潔篪飛往夏威夷與之會晤,都顯示了北京一面不介意與美國發生碰撞,另一方面也一直試圖維繫兩國關係。

所以,所謂「北京對美政策改變」,只怕難免管中窺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