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兩國關係的新平衡在哪裏?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我們此前在【中印衝突】先發制人 印度以進為退一文中指出,為了避免「雙方同時撤退」變成「印度單方面撤退」,印度只能冒險前進一步,為的是能夠體面的退。因此,此次中印在班公湖的糾葛並不會如數月前一樣釀就激烈衝突,只是為了更迅速地推動談判。
然而,班公湖南岸衝突如是,中印邊界糾紛整體而言卻不會在短時間內終止,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中印若能將邊境人員交涉維持在「鬥而不破」的程度,也即外交層面保持理性溝通、軍方高層繼續頻繁接觸、基層士兵至多推搡打罵,便已經是相當樂觀的前景。

中印關係面臨新局面

伴隨着中國崛起,中美矛盾愈發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中印龍象之爭已是過去時,印度早就不是那個可以和中國平分秋色的印度。中印關係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中該如何走是需要考量的。

過去八年是日本對中國崛起從不適應到適應的八年,現在中印關係則開啟了類似的進程。印度不得不終結對龍象之爭的幻想,面對中國實力遠超印度的現實。未來的中印關係如何走需要重新去定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都在為兩國關係的長遠未來謀劃,圖為二人曾在中國武漢舉行會晤。(Reuters)

中印互為鄰國,但又不是一般性的鄰國關係,中印同為新興經濟體,但是中國的實力又非印度可比。印度不僅正在失去對華制衡的空間,就連印度在南亞的絕對存在優勢也正在被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所稀釋。印度當然不願意坦然接受中國崛起,生存在中國的影響力半徑裏。

印度謀求新平衡

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8月2日接受專訪時表示,印中關係對兩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雙方應準確理解彼此關切和利益。在保持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的情況下逐步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是印度歷屆政府對華政策基礎。邊境地區狀況與雙邊關係不可分割。實現對華均衡並非易事,印方必須堅持自身立場,關鍵是讓中方更看重我們。

8月8日蘇傑生參加印度工業聯合會(CII)組織的一場會議時稱,長遠而言,兩國可以通過達到某種平衡來克服分歧。蘇傑生認為,兩國崛起的軌迹並行卻又不同,因此如何達成某種平衡,相互了解對方,便對兩國都極為重要,考慮到兩國的規模和影響,世界也「很大程度上依賴」印度和中國達到某種平衡。蘇傑生表示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這是印度外交政策考量的核心問題。

這周一(8月31日),蘇傑生在參加美印戰略夥伴論壇(US-Ind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um)的年度領導人峰會時,再次表示中國在過去30年的崛起舉目共睹,印度在過去30年的崛起雖然不如中國的程度,但也一樣是改變全球格局的重要事件,「印中都是重要崛起大國,所以兩國臻至共識或平衡極為重要」。

+20

「讓中方更看重我們」、「達到某種平衡來克服分歧」,這背後是印度對印中關係的新思慮。新平衡背後是中國崛起之後中印關係的失衡,無論是加強同美日的合作還是頻頻挑戰中國,都是為了尋求新的平衡。這注定不會是短期內就可以實現的,中印邊界糾紛也不會通過近期的談判就可以得到平息。邊衝突邊談判盡力維持局勢不惡化就已經相當不容易。

如果註定無法平衡

關於亞洲國家的格局平衡,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曾在其著作中說:「西法倫(Westphalian)模式的國際秩序如今在亞洲推行得最為得力,遠強於歐洲,中東更是無法與亞洲相比。」

他發現,今日的亞洲各國,民間大眾的民族主義情緒氾濫,政府基本按照十九世紀歐洲的國家理性方式進行外交,國家利益至上,並不排除武力的選項。更危險的是,還缺乏歐洲式的均勢。因為在歐洲,主要國家的利益即使不完全一致,也是相互兼容的。亞洲卻沒有這樣的利益一致性,各大國為自己選定的重點就是明證。

+1

不過,基辛格也表達了謹慎的樂觀:「現在印度、日本和中國均由有戰略眼光的強勢政府領導,雖然競爭可能加劇,但找到大膽的解決辦法的可能性也大為增加。」在基辛格看來,在歐盟式的超國家共同體遠未露出曙光之前,亞洲各國只能暫時按照西法倫體系的原則維護脆弱的均勢。

中國近年來頻頻提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遠非歐盟式的超國家共同體所能概括。印度現在要的新平衡如果只是西法倫模式下的均勢,顯然是脆弱的。這種均勢很容易受區域內力量的變動所影響。

中國周邊國家難道都要走上拉美國來平衡中國的道路嗎?如果註定力量無法均衡,該如何構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這是值得各國都深思的話題。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