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難脫反對派領袖中毒責任 德國會否為「正義」忍痛制裁?

撰文:王家豪
出版:更新: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8月底疑遭下毒,及後出國前往德國就醫,目前已經脫離人工昏迷狀態。然而,俄羅斯與德國的外交紛爭至今仍然未有平息跡象。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發言人表示,若然俄羅斯不對納瓦爾尼中毒事件進行調查,德方不排除向「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Nord Stream 2)實施制裁。「北溪2號」項目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通往德國,每年輸氣量可達到550億立方米,目前工程已經完成94%。默克爾素來堅持興建「北溪2號」,如今豈會對項目的態度作出180度轉變?

這個議題牽涉應然性和實然性的思考,包括克里姆林宮和普京政權應否為事件負上責任,以及德國會否單方面終止「北溪2號」項目。

克里姆林宮下的命令?

西方國家指控克里姆林宮向納瓦爾尼下毒,但他們對下毒背後政治動機的解讀似乎言過其實:其實只有稍加分析,我們就可見克里姆林宮實無毒害甚至毒殺納瓦爾尼的現實政治動機。

德國政府表示,納瓦爾尼遭神經毒劑「諾維喬克」(Novichok)攻擊,與兩年前俄國前間諜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父女接觸的毒劑相同。翻查俄羅斯的毒藥暗殺史,不難發現俄國前特工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Litvinenko)於2006年同樣被釙210(Polonium-210)毒殺。有別於斯克里帕爾和利特維年科,他倆流亡英國及披露重要情報,被普京視為叛國者;克里姆林宮只視納瓦爾尼為投機者,似乎未需要除之而後快。

俄羅斯前間諜斯克里帕爾及女兒尤利婭(圖)2018年於英國索爾茲伯里(Salisbury)遭受神經毒劑「諾維喬克」攻擊,兩人送院後一度性命垂危。(GettyImages)

雖然納瓦爾尼被譽為「普京頭號對手」,但克里姆林宮未有看重他帶來的政治威脅。俄羅斯利用各種理由,禁止納瓦爾尼參與選舉,將他排擠成體制外的反對派,使其政治影響力邊緣化。克里姆林宮素來抗拒公開提及納瓦爾尼,避免提升其知名度。與此同時,克里姆林宮對普京的高民望甚有信心,也認為納瓦爾尼難以憾動普京建立的政治穩定。弔詭地,若克里姆林宮毒害納瓦爾尼,反而為俄羅斯政局造成更多風險。當納瓦爾尼成為傳媒焦點、變成英雄人物,只會提升其政治地位,與克里姆林宮的一貫方針有所違背。

更甚者,納瓦爾尼中毒事件有機會刺激反對派情緒,不利本月中舉行的地方選舉。近月來納瓦爾尼四出宣傳「智慧投票」行動,協調反對派的配票策略,期望令執政的「統一俄羅斯黨」失去更多議席。若然克里姆林宮對納瓦爾尼施毒手,效果只會適得其反,間接抬舉其配票行動,或誤將遊離選民推向反對派陣營。

普京政權不需要負責任嗎?

如果克里姆林宮欠缺充分政治動機,納瓦爾尼中毒事件可能歸咎於私人恩怨。納瓦爾尼以反貪腐運動成名,曾揭露前總理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和普京密友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的貪污醜聞,與眾多高官及管治菁英積怨甚深。納瓦爾尼的遭遇可能是報復行為,以警告他不要再披露權貴的秘聞。然而,納瓦爾尼一直遭到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人員嚴密監視,但俄國執法部門卻未能防患於未然、成功阻止悲劇發生,是否難辭其究?

除了私人糾紛外,納瓦爾尼的下毒者可能旨在取悅普京,為自己的仕途爭取政治籌碼。2006年普京生日當天,俄羅斯女記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遭暗殺,彷彿向普京送上特別的生日禮物。在普京治下,俄羅斯的政治制度出現「去制度化」,各級菁英透過揣摩普京的意圖換取仕途發展。這種政治體制為普京政權帶來靈活彈性,有助鞏固其自身權力,但同時引伸短視和不負責任的行為,隨時危及國家利益。

在普京治下,俄羅斯的政治制度出現「去制度化」,各級菁英透過揣摩普京的意圖換取仕途發展。(GettyImages)

每當爆發外交風波後,普京執意對闖禍者提供保護,讓他們有恃無恐,正向國內外傳遞錯誤訊息。俄羅斯至今拒絕英方的引渡要求,避免將斯克里帕爾父女下毒的疑犯送到英國受審。縱然克里姆林宮未必直接策劃納瓦爾尼中毒事件,但普京默許國內政壇「讓子彈飛」,恐怕仍需要為事件負上責任?

終止「北溪2號」違反德國利益

若克里姆林宮需要為納瓦爾尼中毒事件負上責任,德國則出師有名,但終止「北溪2號」項目符合德方利益嗎?「北溪2號」對德國與俄羅斯互惠互利,相信兩國不願意終止項目。德國認為「北溪2號」提升其能源安全,避免能源供應受到俄羅斯與前蘇聯國家的能源爭議影響。同時,「北溪2號」繞過中東歐國家,容許俄羅斯直接向德國供氣,將會大幅提升後者的中轉地位。由此,德國擁有更多談判籌碼,以釐定歐洲天然氣價格。對於俄羅斯而言,「北溪2號」有助減少對烏克蘭的依賴,削弱其中轉收入和談判籌碼。當烏克蘭喪失其中轉地位,俄羅斯對基輔的政策將更無後顧之憂。

由「北溪2號」項目造成的歐盟內部矛盾、跨大西洋聯盟撕裂等政治後果,也是俄羅斯所樂見。2016年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中東歐國家聯署反對「北溪2號」,指出過度依賴俄國能源將削弱歐盟能源安全,突顯「新歐洲」與「舊歐洲」的矛盾。德國與其他歐盟國家對能源安全的理解有差異,前者重視能源供應路線的多樣化,後者則關注能源來源的多元化。

德國與美國同樣爆發政治衝突,華府將「北溪2號」視為地緣戰略威脅,去年對參與項目的公司實施制裁。除了地緣政治考慮外,美國制裁也牽涉商業利益,皆因「北溪2號」建成後,歐盟將減少向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LNG)。

默克爾曾強調「北溪2號」屬於經濟項目,不應與地緣政治混為一談,淡化部分歐盟國家和美國的反對。目前「北溪2號」已經接近竣工,而且默克爾付出沉重政治代價,此刻貿然終止項目未必可取。德國威脅終止「北溪2號」,恐怕只是外交手段,試圖迫使俄羅斯作出讓步,但成效如何仍然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