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林毅夫・三】深化改革才是核心 美國孤立中國的意圖不足慮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2020年以來,疫情肆虐,全球經濟低迷,大國博弈暗流湧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經濟能否維持復甦勢頭,宏觀政策應該如何發力,中美關係是否存在「脱鈎」風險?
就此問題,《香港01》專訪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受邀參加習近平主持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9位智囊之一的林毅夫。林毅夫表示,深化改革同時還要擴大開放。如果把這兩個優勢用好的話,相信中國到2030年之前,每年依然能夠實現5%至6%的增長。

香港01:根據公開報道,習近平在專家座談會上提出「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
您如何理解中央最高層提出的這六點方向?您在彼次座談會上提了哪些建議?

林毅夫:我覺得中國從1978年以來進行改革開放,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最主要是中國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作為領導國家的中國共產黨,隨時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隨時都是在審時度勢,站在當前的時間點上,中國在發展上面有什麼樣機會,中國在發展上面有什麼樣的困難,怎麼樣把有利的條件動用起來克服當前的挑戰,進行必要的調整,不斷前進。我想習近平這次組織座談會發表講話,也是中國治理模式的一種體現。有利於統一思想,堅定信心。

受疫情衝擊,中共此前定下的GDP翻番目標可能無法如期實現。(Reuters)

這次座談會我主要提的就是深化改革,利用中國在經濟發展的兩個優勢。一個是作為後來者的優勢,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方向明確之後,比發達國家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速度更快,發展的速度更快,這是一個優勢。

另一個就是換道超車優勢。當前是新的產業革命時期,比如在人工智能、互聯網、雲計算這些新的產業上面,研發周期相對較短,產品和技術迭代時間也特別短,人力資本是最主要的投入。中國是個人口大國,通過連續多年加大對教育投入,在人力資本上與發達國家比已經沒有比較劣勢,再加上中國龐大的市場和齊全的產業門類,因此許多新興產業正與發達國家齊頭並進,這就給了中國換道超車的優勢。

根據2019年「胡潤獨角獸榜」全球494家初創不到10年、市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中,206家在中國,略高於美國的203家。2020年的榜單,中國227家略低於美國的233家,不過在全球十大獨角獸公司中,六家來自中國。

而如何利用好優勢,就是要深化改革,讓有能力的企業家,有能力的科技人才能夠發揮他們的作用,抓住後來者優勢,抓住換道超車的優勢。

深化改革同時還要擴大開放。如果把這兩個優勢用好的話,我相信中國到2030年之前,每年依然能夠實現5%至6%的增長。按照這樣的增速,到2025年中國就可以達到12,700美元的人均收入水平。

這是一個門檻,跨過這個門檻就是高收入國家,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而且現在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經濟體的人口,只佔全球人口的16%,如果中國跨過這個門檻,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就會達到34%,這對人類歷史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如果在「十五五期間」即2026年到2030年,同樣實現了5%至6%的增長,那應該到2030年左右中國的經濟規模按市場匯率計算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我相信中國在2030至2040年間還有6%的年均增長潛力,利用好國內市場、人才、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制度等各項優勢,便有望實現年均4%至5%的增長;2040至2050年間有5%的年均增長潛力,有望實現年均3至4%的增長。

從2008年開始,全世界每年經濟增長,中國貢獻大約30%,如果實現我前面預測的增長速度的話,這個趨勢會繼續存在,在這個趨勢下繼續擴大開放,一方面有利於中國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同時其他國家也可以利用中國的市場來發展。

美國大選2020專頁 | 香港01

地圖中的美國:這究竟是怎樣的國家?

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在中國,要利用國外資源,維持增長速度,不斷推動全球化發展。在這種狀況之下,哪個國家放棄了中國市場,就是放棄自身發展的機會。美國目前對中國的全面遏制,是因為美國想維持其霸權。然而其他國家沒有理由為了幫助美國維持霸權而犧牲自己的發展。

只要中國繼續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好中國的兩個優勢,繼續開放,讓中國的發展成為拉動其他國家發展的動力來源,這樣的話,中國就能乘風破浪,美國即便想聯合世界孤立中國,也只會進一步孤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