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2020】中美摩擦還能成下一個「十月驚喜」嗎?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現在距離美國大選投票日還剩下約兩周的時間。根據《華爾街日報》本周公布的民調,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依然落後於拜登(Joe Biden)至少10個百分點,大選辯論、大法官提名和特朗普的新冠,均未幫助提振特朗普選情。

目前已有至少900萬的選民進行早期投票,而選情落後的特朗普仍在寄望搖擺選民能像4年前那樣,在最後一刻能夠投票給他,幫助他連任。除此以外,特朗普除了繼續攻擊拜登以外,還能做什麼來爭取選票?比如,在有限的時間內,他會如何繼續打中國牌呢?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衰退的持續衝擊下,特朗普堅持從疫情、經貿、科技、軍事和意識形態等層面全面打中國牌,不斷消費中美關係,意圖以此提振選情。尤其是在軍事層面,美國軍機和軍艦今年頻繁進入南海和台海空域和水域,無疑增加了中美兩軍擦槍走火的可能性。

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美軍機在南海活動多達2,000多次。尤其是5月以來,中美軍機飛越台灣空域的次數都在增加。其中,7月下旬,美軍機曾連續12天抵近南海偵察。8月份,兩岸媒體甚至傳出美國軍機在台灣「起降」的消息。雖然這種消息被台軍否認,但它足以凸顯當前台海形勢的緊張。

2020大選年,美台關係不斷升温(點擊圖集瀏覽):

+1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還升級對台灣的外交待遇,繼衛生部長訪台後又派出副國務卿防颱,持續挑戰「一個中國」的原則。大選前1個月,特朗普政府還推出新的軍售案;在南海,美國國務院公開選邊站,並宣布不承認中國在南海爭端中所有主權主張。

如果說當前美軍最有可能採取軍事行動,或者發生軍事對抗的區域,最有可能是中國南海或台海地區,而非中東地區。從8月至9月,特朗普推動以色列和周邊國家和解,包括在9月底從伊拉克撤軍2000多人,目的就是要將自己包裝為中東和平的締造者。所以,特朗普若想通過對外軍事行動提振選情,中國將是最大靶子。

一般而言,第一任期的美國總統,無論是共和黨總統,還是民主黨總統,想要連任,首拼經濟,其次是醫療、移民等內政議題,最後才是軍事和外交。從列根(Ronald Reagan)到奧巴馬(Barack Obama)時期皆如此。老布殊(George W. H. Bush)利用列根經濟學紅利,成功當選,但連任競選時,此種紅利逐漸消失,即便他外交上頗有建樹,也未能連任。

和這些前任們相比,特朗普面對的連任形勢大有不同。在繼續反全球化的背景下,疫情防控不力及美國經濟衰退,促使特朗普不得不另闢蹊徑,改而更多地藉外部因素為自己助選,方式之一就是誇大外部威脅。

2019年6月29日大阪G20峰會期間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據稱,當時特朗普曾提到,希望和中國的貿易協議能夠幫助他連任。(AP)

比如前一位共和黨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之所以能夠連任,很大原因和他的反恐戰爭有關。美國選民感受到了極端恐怖主義對美國安全的威脅,尚未體會到戰爭對美國經濟的拖累。

對中國也是如此。在特朗普政府眼中,中國在衛生、經貿、國安等領域已經是美國「最大威脅」,而且是超越了俄羅斯的「威脅」。一旦台海或南海發生軍事摩擦,特朗普必然會將其包裝為「中國威脅」導致的外部危機,並且藉機展現強硬領導力,以此提升自己的選情。只要不發生大規模戰爭,而是短暫地小規模衝突,反戰的美國選民也有可能會在最後一刻轉而「擁護」他。

但是,這種決策的不確定性大,風險很高。一方面,對於美軍打擦邊球的行為,中國軍方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避免被「碰瓷」;另一方面,從中美訪長8月的通話可以看出,美國軍方領導層也存在和中國管控危機、避免局面失控的主觀意願。

而且,和經貿、科技及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對抗不同,中美軍事矛盾尚未到達不可調和的地步,雙方更沒有軍事危機發酵的氛圍和節點。兩個大國也沒有在軍事上一決高下的意願。

最重要的是,特朗普的中國牌打了半年,至今效果似乎一般,說明外交牌效力有限。選民關注重點依然是經濟和疫情,之後也是移民和醫療等問題。如果特朗普想要鋌而走險,通過挑起對華軍事衝突來吸引選民注意力,他的團隊在有閒的時間內很難有把握保證己方利益不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