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頻頻 印度替誰伸張正義

撰文:廖士鋒
出版:更新:

近期不丹與中國的邊境爭議再度湧上國際媒體版面,加上中印分別出訪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諸國算是近期的國際熱區。而在充滿着中國倚強凌弱或者中印博弈的觀點後面,當地的地緣政治、歷史文化脈絡以及英國的殖民遺緒,仍然需要更多的關注。

由於英國與印度的傳統關係,以及美國與英國的傳統關係,近期看到不少英語系媒體熱議中國「欺負」喜馬拉雅諸小國。這一系列的新聞,都在凸顯一個現象:喜馬拉雅山諸小國極需有一個強權出來捍衛正義、維護權益,以防中國過度「侵門踏戶」,而這個若隱若現的正義之師,就是印度。

實際上這種說法只是合理化印度對不丹、尼泊爾的干涉和控制,並遮蓋了主權國家相互平等的理念,而沒有全面顧及到兩個世紀以來該區地緣政治脈絡和鉅變。畢竟不論是不丹、尼泊爾或者被吞併的錫金,建國曆程都遠遠比「印度」要長久。藏在不丹、尼泊爾「受害者形象」下面的事實是,真正剝奪不丹、尼泊爾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實是建國之初即強硬繼承「大英帝國遺產」的印度,尤其不丹外交受印度「指導」之深,近七年僅有2020年11月25日新增德國這一邦交國,不僅與中國、連與美國都未能建立邦交關係。

當代印度大幅度繼承英屬印度在南亞周遭的特權,圖中黃色區域為土邦或者保護國。(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而當代印度主要的凝聚力是靠印度教信仰,而不是民眾自發對印度這個國家的認同。台灣官媒中央社即曾報道,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疫情期間,以印度教苦行僧的「tapasya」(縮衣節食和苦行)和「tyag」(犧牲),及印度人最常接受與實踐的犧牲小我讓家族改善生活的「Sanskaari」等概念,試圖說服民眾接受國家的防疫政策。

另外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也曾撰文分析,印度之所以對中政策強硬,是因為疫情失控使然。除了加勒萬河谷衝突外,近日也傳出中國大陸將在雅魯藏布江(印度境內稱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建設水電站,亦引起印度極大的反彈,當地媒體指控中國將河流「武器化」。中印關係確實仍是延續一定的緊張氛圍。

但是,中國對尼泊爾、不丹的外交語彙中,常常使用「支持(或尊重)尼泊爾(或不丹)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常有意無意指出「第三國」干涉不丹、尼泊爾內政。就此,如果中國要推動喜馬拉雅小國「恢復」完整的主權,印度也更不可能善罷罷休。而處在中印之間的喜馬拉雅山各小國,是否真能享有獨立完整的主權?應該怎麼斡旋於中印兩強之間?在目前的國際輿論風向下,可能仍會繼續受到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