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雄心大會】碳減排已經成為新的風口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在《巴黎氣候協定》五周年之時,全球75國首腦於12月12日參與了線上「氣候雄心峰會」,多國都積極表明了對抗氣候變化的決心,其中總碳排放量最大的中國加碼減排目標和提高清潔能源比例成為焦點。緊隨其後的美國,也有候任總統拜登自行於會外隔空喊話,再次承諾上任頭天重返協定以及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除了中美外,日本和韓國也均在疫中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碳中和新目標和投資計劃,決心要打造「綠色新政」。歐盟也上調了減排目標,並將7,500億歐元的歐盟復甦基金中三分之一用於發行綠色債券,幫助各成員國朝低碳經濟轉型。這些國家似乎將趁著全球因疫情而碳排大減的大背景,當做向低碳經濟轉型、拉動疫後經濟復甦的起點。

各國產業政策布局

整體來看,各國聚焦最多的莫過於光伏及風力發電,以及電動車市場。就前者而言,中國無論是在總裝機量(約佔全球三分之一)上,還是在每年新增裝機量上,都位居世界第一。這離不開政府過去大力補貼電價,國內市場近十年呈爆發性增長之餘,也逐漸掌握了產業鏈全套設備及技術。目前,光伏及風電發電成本已與傳統煤電價格越發接近,出口市場的地位也越發穩固,中國的價格補貼政策因而從2018年起陸續退坡,轉而注重配套政策的支持。

環保分子和科學家多年來疾呼各國政府更激進地減排,此次疫情似乎成了各國爭搶降低碳排放目標的轉折點。(美聯社)

中國電動車市場則鼓勵大量本地和外國資本爭相湧入,使中國在2015年至2019年一直是世界電動車第一大市場。目前中國的電動車補貼政策也從去年起進入了退坡階段,並提高了對受補貼汽車的技術要求和價格限制,進一步淘汰競爭力較弱的企業、促進頭部企業競爭。

相比之下,歐盟的產業政策更加激進,尤其是決心拿下電動車市場這塊大蛋糕。歐盟近年來紛紛制定計劃,打算在2030年至2040年間完全淘汰燃油車,各國不僅配套數百歐元的購車補貼,還對今年起新售的燃油車實行嚴格的碳排放超額罰款,逼得老牌車企轉型。歐盟復甦基金方案還撥出200億歐元用於集體採購電動車,並成立400億至600億歐元基金用於電動車研發,以及在全歐建設100萬個充電站。其結果可謂立竿見影,歐洲電動車需求在今年疫中異軍突起,預計全年銷售額達到120萬台,超過中國成為第一大電動車市場。

美國則在經歷了看重化石燃料的特朗普四年執政後,拜登迫切希望「撥亂反正」,計劃拿出2萬億美元用於氣候與相關基建政策,以及投入3,000億美元用於電動車等新興技術研發。不過,拜登的國會立法掣肘十分明顯,最後大概率只能看行政令效果幾何,這有可能阻礙美國在清潔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的願景。

12月11日,德國柏林的街頭有兩輛電動車正在路邊充電。(Getty)

日韓近來也動作不斷,韓國在今年年中宣布計劃投入630億美元用於「綠色新政」,並明確提出要將電動車銷量從2019年的9.1萬輛提升至2025年的113萬輛。日本則似乎另闢蹊徑,注重於氫能發電而非水電或光電,車企也主打的是混合動力汽車而非純電動車。

绿色市場潛力無限

整體而言,各國領導層目前的想法已與此前《巴黎氣候協定》簽訂時大不相同,此前大多數國家雖然意識到遏制氣候變暖的重要性,但普遍認為科學家訂下的宏大減排目標過於不切實際,相較於減少碳排放,不少發展中國家依舊只得依賴高碳排放水平的傳統產業,即便意識到環境治理的必要,也無法承擔驟然轉型的高昂代價。另外,在美國2017年出走協定之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減排動力都就此鬆懈,包括印度、巴西和沙特等碳排大國。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綠色經濟蘊藏的巨大商機,並深知這就是下一個風口,掌握相關新興技術和產業鏈,便是在未來繼續佔據經濟主導地位的關鍵。因此,它們毫不遲疑地調高節能減排計劃和清潔能源比例目標,出台或計劃出台相關產業政策,希望在未來在清潔技術市場中佔據制高點。

中國新疆庫布氣沙漠中的光伏發電基地。(新華社)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在日前宣布加強版氣候計劃時,其新聞通稿里就明確指出,到了2022年至23年,全球清潔技術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5萬億美元至6.4萬億美元,需要通過更有力的氣候政策抓住這一機會。杜魯多無疑揭示了有能力做綠色轉型的國家之意向。

不過,正如上文所述,無論是風電及光電技術,還是電動車,都需要大量投資技術研發和相關基礎建設,才能佔據主導地位,這往往需要政府數十年如一日的大力價格補貼、配套政策傾斜,尤其是對於在相關領域起步較晚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但許多財力稍弱的國家並沒有足夠實力參與這場競爭,例如政府從2015年開始補貼電動車的印度,雖然充分意識到這一產業的潛力、認為這是減緩空氣污染的有力途徑,但由於補貼資金緊絀和基礎建設不足,電動車推廣成果甚微,這意味着富國和窮國之間未來的綠色技術鴻溝無疑會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