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三大關鍵詞:台灣正面對怎樣的國際變局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回顧2020年的全球脈動,既有危機存續,亦有塵埃落定,更有蓬勃生機。

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12月30日,全球感染人數已突破8,000萬,死亡人數則高達178.9萬。如今疫苗雖已上路,卻受各國政經角力牽制,亦要面對COVAX的緩不濟急,加上病毒出現變種,疫戰如今仍有長路漫漫要走。

而在疫情肆虐下,全球經歷了高強度的經濟與社會動盪,封禁與紓困成為各國政府的首要矛盾與掙扎,各地亦先後爆發大規模示威,從歐洲的反封鎖大遊行、美國的BLM運動、拉美的反腐反飢餓騷亂,到印度的反農業改革示威,各國固有的種族、經濟與治理痼疾,在疫情的刀口威逼前,顯得格外蒼白脆弱。

2020年12月22日,印度孟買,不同農民組織的成員在抗議新農業法時高喊反政府口號。印度農業部長納倫德拉·辛格·托馬爾(Narendra Singh Tomar)星期二重申了莫迪總理上星期提出的建議,即印度政府願意解決數萬名農民的擔憂。這些農民堵塞了主要公路,抗議新的農業改革法。(AP)

外交場域上,各地亦是磨擦不斷。首先是疫情蔓延後,世界爆發了新一波反華情緒,特朗普(Donald Trump)更是連續出擊,將中美兩國推至新冷戰邊緣,從閉館逐使到台海緊張,兩大國的對峙競合令歐亞接連震顫;在此脈絡下,中澳關係在2020年下旬驟降,面對依賴中國市場又持續高調反華的澳洲,中國祭出貿易制裁,雙方更在11月底爆發外交衝突。

此外,儘管疫情重挫全球化,卻無阻區域化進程。11月15日,東盟10國同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正式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建立了參與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的自貿區,象徵了東亞區域整合的力道。此議一出,亦帶動中日韓FTA、中歐投資協議加速進展,其中中歐投資協議於12月30日完成談判,將在未來大為影響一帶一路與歐盟的互動對接,成為連接歐亞的新契機。

而在國際板塊震盪下,位處東亞的台灣,亦因己身政治脈動,於跌宕起伏的2020年裏,煉化出了殊異樣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30日晚在北京同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視頻會晤,並在會後宣布中歐投資協議完成談判。(Reuters)

新冷戰:台海和平動盪不已

於台灣主流民意而言,2020年因有疫情與「台美交好」加成,讓台灣迎來了罕見的國際曝光度,當為光榮之年;然由現實視角觀之,台灣也正火中取栗而不自知,回顧2020年的台海震盪,「新冷戰」應為總結局勢的第一關鍵詞。

在應對疫情上,台灣防疫成效顯著,且未爆發大規模示威,但在疫時外交上,則顯然是被美國挑起的新冷戰激情所迷。當全球齊聲譴責中國散播病毒時,台灣立即跟上,甚至表現得更為激進,不僅在疫初的1月24日高調宣布禁止口罩出口,更缺席從日韓、巴基斯坦到朝鮮的對中醫療援助,甚至對滯留武漢的台胞加以拒斥。直至今日,台灣媒體仍堅持使用「武漢肺炎」一詞,堅持不用世衛公布的「新冠肺炎」正稱,更槓上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令其在記者會上公開點名「台灣網軍」。

5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部,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上發表講話。(世界衛生組織)

而在台美關係上,於特朗普與白宮保守派政治精英而言,壓制中國是美國的長期戰略,但會在短時間內招式盡出,更多是為11月的總統大選盤算。但台灣作為「美國與世界缺一不可的重要盟邦」,不僅在解放軍軍機頻繁繞台下,接受美國對台軍售,更對民眾頻頻內宣,釋放「台美可能建交」的相關訊號,連刺蝟島這般危險提案,都討論得煞有介事。縱使不久後納卡戰爭爆發,台灣社會亦少有「珍惜和平」的相關呼籲,反而出現了「充實無人機」的奇詭鼓吹。

平心而論,中美兩國雖在2020年劇烈交惡,但雙方亦在商業、社會、經濟、政治等領域高度互賴,縱要一戰,也難以各自國土為戰場,反是台灣極有可能雀屏中選,並因兩國的擦槍走火蒙受池魚之殃。眼下特朗普雖已敗選,卻無改台灣身為中美地緣前線的現實,台海和平仍需三方費心維繫。

於特朗普與白宮保守派政治精英而言,壓制中國是美國的長期戰略,但會在短時間內招式盡出,更多是為11月的總統大選盤算。(AP)

脱鈎:掉隊亞洲時代

而在新冷戰的衝突風險外,台灣亦身處亞洲的崛起浪潮中,「脱鈎」當為第二關鍵詞。

放眼世界,美國雖在外交場域呼風喚雨,卻已難如舊冷戰時代般,動員盟友共同圍剿中國。究其原因,一來是美國的持續衰弱,二來是中國與全球的高度互賴,終令各國明瞭徹底禁絕中國的不可行,故而各國多僅部分配合美國行動,而未完全陷入新冷戰的對峙思維中,最明顯案例,便是澳洲簽署RCEP。

8月18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原產於澳洲的葡萄酒進行反傾銷調查。 (Reuters)

RCEP由東盟(ASEAN)提倡成立,象徵東亞主導的區域整合力道,其雖以中國作為主要市場與經濟引擎,卻與純然的「脱美入中」不同。在疫情打擊全球經貿、特朗普敗選的背景下,RCEP反映了各國不願「過度選邊」的心態折射,故即便澳洲近期高舉反華旗幟,卻總要在市場與經貿的需求前務實一回,12月30日完成談判的中歐投資協議亦是此理。疫情雖催化新冷戰力道,卻也促成區域整合及對接,往復之間,某些陳年分歧終得消弭。

此外RCEP的簽署亦側寫了「亞洲時代」的呼之欲出。由治理視角觀之,亞洲的防疫表現普遍勝過歐美,如此發展直接導致了兩重結果,一是亞洲的社會生產力率先自疫情陰霾中解放,二是亞洲市場提前恢復運轉,故能促成政治精英推動RCEP等區域化進程,中日韓FTA亦在此波整合下有所進展。根據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於12月26日發佈的年度報吿顯示,有鑑於中美復甦的鮮明對比,中國預計將於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如此描述,比CEBR原本預估的2033年提早了5年。身為東亞最大經濟引擎,中國的成長將在未來引領亞洲時代前進。然而從RCEP進程到CPTPP,台灣皆未參與,可謂是在經貿與產業鏈上,同亞洲時代「脱鈎」而行。

2020年11月15日,東盟十國以及中國、韓國、日本、澳洲、新西蘭等國家領導人以視頻形式參加RCEP簽署儀式。(新華社)

束縛:務實與民粹的鬥爭

而會有此發展,則與第三關鍵詞「束縛」有關。不論是RCEP或CPTPP,台灣的缺席原因在於兩岸交惡;究其原由,便是反中的民粹政治襲奪了務實空間,致使台灣自縛手腳,最終遭區域整合進程排除。

2020年初,蔡英文以破紀錄的817萬票當選台灣總統,除令韓國瑜象徵的韓流勢力迅速泡沫化外,亦再次證明反中民粹在台灣選舉上的無往不利。這般票數扣除民進黨基本盤,吸納了反修例騷亂下,於台灣政壇化育的「撐香港」激情。此後疫情迅速爆發,這般集體意識又被急速轉移至防疫場域,催生出激進的反中言行,並在新冷戰脈絡下再次發酵,不僅令台海和平搖搖欲墜,也註定台灣難以參加RCEP等中國在內的區域整合談判。

然而這般困境並未引起台灣社會警惕,政府一來持續渲染中國疫情與威脅,從封禁童書、關閉中天至槓上《亞洲週刊》,「紅色滲透」一次次被翻炒;二來頻頻誇大台灣國際地位,從大力宣傳美國官員過場式來台、胡亂詮釋法國《觀點周刊》(Le Point)的「台灣名列世界五強論」,到高調喝購澳洲紅酒,總有群體能因此虛名高潮;三來持續對未來的區域參與畫大餅,例如開放美豬換取台美特殊經貿協議、開放日本核食爭取加入CPTPP等。

香港《亞洲週刊》最新一期(2021年第1期)封面批評台灣綠營搞「民主獨裁」,並將蔡英文p上皇帝裝,諷刺其如同「民選皇帝」般專斷獨行。(Facebook@《亞洲週刊》)

而就結果觀之,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什麼都沒換到,日本核食雖未開放,卻自始至終皆非打開CPTPP之門的金鑰匙。但民眾對於政府如此政績,仍在年底的《遠見雜誌》「2020政經表現滿意度調查」中,給出了54.6%的高滿意度,超越蔡英文第一任期。如此民意展現,無疑將為台灣民粹政治灌入更多的動能,也令台灣進一步與區域乃至全球進程脱節。

2020年,台灣贏了疫戰,卻輸掉區域整合契機,更一度受台海衝突的烏雲籠罩。面對國際格局變動,台灣以萬葉民粹障目,甘願在衝突邊緣嬉戲、放任機會平白流失,也不願自一枕黃粱夢中甦醒,務實面對多邊整合、亞洲崛起的世界態勢。2021年,中美對峙未必會因拜登(Joe Biden)上任而暫緩,區域整合進程卻將持續遞進,台灣會否步上鐵鏽帶後塵,有賴精英與民眾務實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