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大國博弈 中國「轉虧為盈」有術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1月26日發布1的最新1月《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吿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再度上調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將為5.5%。其中,IMF還預測,各國的復甦進程將存在嚴重分化,中國的復甦在全球所有大型經濟體中領先。

1月22日,《紐約時報》4名文字記者發布了一篇名為《封城一周年,後疫情城市武漢》的報道,描繪武漢已回歸以往的熱鬧。

《華爾街日報》1月25日的一篇報道中稱,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投資目的地。

如果將這三條新聞聯繫起來看,它們涉及中國疫情和經濟、中美博弈。這也是中國過去一段時間的「重點」應對對象。目前來看,中國並沒有被這兩個「敵人」打敗,而是變不利為有利。

從唱衰到肯定

西方媒體對中國抗疫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在1月23日前後,不僅是《紐約時報》報道了武漢的情況,英國廣播公司(BBC)在1月22日也有相關的報道。BBC的報道中承認,儘管中國封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這種封鎖是應對病毒的「非常成功」的方法(it proved to be a highly successful method of tackling the virus)。

中國確診總人數不到10萬,死亡人數不到5,000,這與「水深火熱」的美歐等國家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美國為例,現在每日新增確診人數超過10萬,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二戰時候,按照拜登(Joe Biden)政府的悲觀預測,美國死亡人數將超過50萬。1月26日,英國疫情致死人數超過10萬。從抗疫成果來看,西方媒體很難找到理由再去質疑中國。BBC的報道中也提到,疫情爆發一年後,中國被視為是抗疫的成功故事,而這不僅僅是北京自己。

武漢從封城到解封也是觀測中國抗疫的一個側面:

+11

回看2020年1月武漢爆發疫情後宣布封城時,很多西方媒體幾乎是清一色地質疑、嘲諷,認為這是這是「專制國家」的專利,指責中國不尊重自由、人權等,稱之為「令人吃驚」的舉措。疫情蔓延開來之後,美歐與中國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也採取了封城的措施,甚至歐洲已經開啟了第三輪封城,日本則全境全面暫停新入境。「封城」發生在任何國家,似乎都是順理成章、合情合理的事情。

抗疫之下的中國經濟同樣讓西方輿論轉變口風。2020年第一季度時,中國經濟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這是過去幾十年來的首次。同年5月,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兩會的政府報吿中首次表示「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的具體目標」。這些都引發了西方媒體唱衰中國經濟,包括IMF、瑞銀等紛紛下調中國2020年的經濟增長預期,IMF在12020年6月發布的報吿預計中國2020年經濟增速為1%。

從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情況來看,第三和第四季度經濟反彈。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中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增速達2.3%,超過了此前不少經濟機構的預期,也成為G20經濟體中唯一一個正增長的經濟體。

美國未贏,中國未輸

如果說疫情是一場毫無徵兆的意外的話,中美的激烈博弈則意外提前了,尤其是在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時期。貿易戰、科技戰、產業鏈轉移、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兩國的矛盾集體爆發。但美國對中國的全面打壓並沒有起到它想要的效果,現在是「美國未贏,中國未輸」。

按照特朗普的說法,他開徵關稅是為了扭轉中美之間龐大的貿易逆差。事情並沒有按照他所說的發展下去,截至2020年11月,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降反升至2,870億美元,為十年來新高。更讓人唏噓的是,特朗普藉助貿易戰來維護「美國優先」,結果,關稅是一個「迴旋鏢」,也傷到了美國。這一點,拜登政府的新財長耶倫(Janet Louise Yellen)也多次表示,特朗普政府在美中貿易戰期間施加的對華關稅,實際上是由美國消費者買單,並且會傷害美國的經濟。

特朗普加徵關稅的一個理由是要使產業鏈轉移回美國,結果也沒有如他所願。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全球最大的外國投資目的地(中國吸引了約1,630億美元的外資流入,美國則吸引了1,340億美元)。這其中誠然有疫情的因素,但在疫情和美國打壓的雙重因素之下,中國吸引外資的情況顯然說明了一些問題。

在特朗普任內,中美關係跌至歷史最低點:

+2

與貿易戰隨行的則是科技戰。以美國封殺中國企業華為、封禁TikTok(中國企業字節跳動旗下的「抖音」國際版)為例,這些都沒有一個理想的結果。日歐等一眾盟友並未完全追隨美國封殺華為,而特朗普發佈的有關封禁TikTok的行政令捲入了訴訟,TikTok仍在美國繼續運營。特朗普政府希望藉助貿易戰和科技戰與中國「脱鈎」,實際來看,這非常之難。

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的意識形態鬥爭主要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為代表,他多次將「中國人民」與「中共」區別開來,掀起意識形態的對抗,響應者寥寥無幾,先是日韓澳和東盟十國等與北京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後是歐洲國家與中國完成中歐投資談判協定(特朗普與拜登團隊都施壓歐盟未果)。接下來的拜登政府表示要與盟友一道應對中國,建立組建「民主國家聯盟」。這種靠意識形態來維繫盟友、應對中國的思路能否行得通還不得而知。

再到南海、台灣和香港等議題,美國出招、中國反制已經形成常態。美國軍艦、軍機在南海巡航和演習,中國同等舉措跟進。美國軍艦穿越台灣海峽,中國軍機飛越台灣海峽也成為例行活動。在美國宣布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併發起制裁時,中國也制裁了美國相關人員。

疫情、中美博弈都給中國構成了一定的壓力,這是中國正在以及接下來都需要面對的話題。從應對疫情上來說,中國已經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這是平息外界爭議有力的武器,也是中國國內復工復產的基礎。

中美博弈在特朗普政府時期被推至前台,中國不得不面對來自美國的各種刁難和打壓。從中國目前的表現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沒有陷入完全的被動。在這一回合,中國在外界看來無疑是表現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