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激活地緣漩渦 俄緬軍售折射大國對峙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2月2日,發生在緬甸首都內比都的軍事政變已趨於平穩,緬甸軍方仍然控制着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的靈魂人物,黨首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政變當局還在2日釋放了此前羈押的各省邦首席部長(相當於省長)和議員,藉此展示軍方對地方勢力的懷柔。

根據緬甸憲法,緬軍只要得到該國「國防與安全委員會」授權,即可隨時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做法並不違憲,亦非政變。但緬甸軍方的所作所為無論其動機,其結果是確定的:他們發動政變,推翻了該國的合法領導人。此舉激活了以緬甸為中心的地緣政治漩渦。也讓緬甸軍政府及其依靠的軍事力量再度走上台前。俄羅斯與緬甸近期的軍事及大規模軍售協議就因此顯得突出起來。

近年來,來自俄羅斯的裝備正在讓緬軍的戰鬥力得到提升:

也就在1月23日,即政變一周前,俄方派出以防長紹伊古(Sergey Shoigu)為首的國防代表團,與緬甸軍方簽署軍購與軍援協議。此舉也被西方視為俄羅斯「干預」緬甸事務的重要信號。

不可否認,俄羅斯與緬甸的此次接觸缺少政治層面上的往來,其交易的成分更多。但它終究是緬軍司令敏昂萊力主推進的關係之一,其背後因此附帶協議內容。

譬如在1月23日的交易中,雙方簽署了供應「鎧甲S1」防空系統的協議文件。作為協議的一部分,緬甸又獲得了Orlan-10E型無人機系統和配套雷達站。此後,俄、緬兩軍還簽訂了軍艦簡化進港程序的協議。

Orlan-10系列無人機是俄羅斯開發的小型無人機,單機平均價格在8萬到12萬美元之間。該機用於一千米左右低空,一般一組三機,分別用於偵察、電子戰和信息回傳。該機在納卡戰爭等區域衝突裏多次充當火炮觀瞄設備。(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事實上,俄羅斯與緬甸在軍事合作方面已有近20年的基礎,這一系列合作讓緬甸得以採購並裝備俄製米格-29戰鬥機、雅克-130高級教練機、伯朝拉-2M防空導彈系統、裝甲車以及火炮等武器。

在分析人士看來,緬甸的這一系列協議不僅僅充實了其軍備,此舉可能是緬甸尋求外交關係多樣化,試圖在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在中國、印度等傳統盟友之外鞏固新關係。

目前,緬甸的主要經濟夥伴仍是中國、印度等周邊大國。中國佔緬甸貿易額的40%左右,緬甸還可以為中國提供進入印度洋的渠道。除中國之外,緬甸對協助其加強西北地區防務,搜捕若開邦等地反對派武裝的印度同樣抱持好感。加之印度還和日本合作,斥資7.93億美元建設了印度—緬甸—泰國三方公路和卡拉丹多模式聯運項目兩個大型計劃,試圖在緬甸打通前往東南亞的通道,這使得緬甸與中、印兩國間的距離在不斷接近。

相比之下,威脅制裁但試圖規避行動的美國就在這一問題上扮演了相對尷尬的角色。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批評軍方「奪權」(seizure of power)後,最終還是說出了「政變」(coup)等可能啟動美國《對外援助法案》和《對外行動撥款法案》等制裁機制的判斷,這背後的周折也折射出了美國在緬甸問題上的困境。

對外界來說,如何處置緬甸問題,將初次向外界展示拜登當局外交思路的真正取向。(路透社)

拜登當局在緬甸問題上有兩種選項,其一是走民主黨或建制派的老路,像小布殊(George W. Bush)和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那樣對緬甸實施廣泛的經濟制裁;其二是效仿特朗普(Donald Trump)時期,只在羅興亞人等敏感問題上繼續施壓,放棄對緬軍採取行動的手段。此番緬甸風波也成了外界首次判斷美國外交思路的重要時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緬甸自2015年大選至今,一直奉行了冷靜和獨立的政策,因此,緬甸的政變或許正在成為周邊及相關各國打開局面的難得機會,如果能有效利用,甚至可能為當事方之間的合作開闢新的前景。但對西方世界來說,其在「民主和保護人權」的角度採取的任何行動,亦有可能繼續拉開自身和內比都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