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班公湖撤軍 中印的共同勝利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中國官方媒體2月19日發布長文報道了2020年6月中印加勒萬流血衝突的細節,稱中方有四名士兵死亡,一名軍官受重傷。這是對峙事件發生以來中方首次披露相關詳情。結合此前2月10日中印宣布達成共識同步從班公湖撤軍,可以看出長達九個月的本輪對峙暫吿一段落。

一般來說,透露死傷數量會加劇本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令事態複雜化。如果不是事態得到管控,問題趨於解決,中方不會貿然披露對峙詳情。事後披露,從某一個側面來說是事態漸消的信號。

更重要的是,中國留待此刻事態明確緩和才公布大半年前的衝突細節,明顯也是考慮到印方的國內壓力,避免衝突因政治觀感問題而再增升級壓力,可見中方對緩和中印關係的誠意。即使這種做法未必能得到對方體諒,也是負責任大國維持區內穩定的有效做法。如今中印雙方得以達成共識同步撤軍,也間接顯出了此延後公布策略的明智。

中印兩軍2020年6月於加勒萬河谷爆發流血衝突事件,2020年8月末兩軍在班公湖再次發生衝突,過去數月雙方在温泉地區(Hot Springs)、高格拉地區(Gogra)和德普桑地區(Depsang)陳兵對峙。為什麼一直嚴峻的形勢如今得到了管控?和以往的邊界對峙到了冬季會自動解除不同,此輪中印對峙在2020年11月當地進入冬季後仍然持續,雙方均為冬季對峙進行了物資儲備。當天氣不再是緩和局勢的現實障礙時,是什麼促成了雙方的和解?

有聲音認為印度是2021年金磚國家峰會東道主,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需要為在2021年晚些時候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創造有利條件。

印度政府希望在未來兩三個月內解決印中兩國邊境僵局,班公湖撤軍只是開始。還有分析指印度當局一直有內病外治轉嫁矛盾的需要,當內部局勢好轉後則會調轉風頭。此次亦不例外。以上說法不無道理。

中方公布加勒萬河谷衝突現場畫面:

+7

而在觀察人士看來,和解的背後是無法忽視的三大現實:打不起來、對峙不下去、無法避免再次對峙。

從年洞朗對峙到2020年加勒萬河谷衝突班公湖對峙,中印始終保持克制,最激烈的局面不過是加勒萬河谷的械鬥。不開槍不擴大事態是雙方的共識,中印作為兩個大國都清楚全面開打的後果。面對無法調和的領土主權矛盾,打仗、打大仗的選項從一開始就被排除了,這決定了和解的大局。

中印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在諸多領域有合作的需要,這一現實決定了中印無法長期對峙。利益交融決定了中印無法只聚焦邊界衝突而放棄合作。

邊界糾紛只是雙方關係的一個側面,中印都是金磚成員國、上合成員國,多領域合作的組織框架機制將二者緊密聯繫在一起。中印誰也無法一葉障目,需要適時合作而不是陷入無限期對峙,這是和解的最大現實動因。

中印之間,既有複雜的邊界問題,同時也有中印同時發展地區勢力平衡被打破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中印發展起來後,邊界投入的增加使得兩軍在邊界相遇的機率大大增加。中印都在發展過程中面對日益高漲的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問題。

主權糾紛、發展利益衝突、民粹驅動,多重因素下,邊界問題成為矛盾的爆發口已是必然之勢。綿延3,000多公里的邊界線不會平靜,班公湖撤軍不會一勞永逸解決邊界問題。中印都清楚,解除班公湖對峙不是失敗退讓,不是結束,而是暫吿一段落。

加勒萬一戰,中方死亡4人,印軍死亡至少20人:

+6

此輪對峙能夠漸息,不是中印任何一方的單獨勝利,是兩個大國面對難以調和矛盾的共同勝利。沒有發酵為難以挽回的全面衝突,而是選擇撤軍,這是兩個大國的務實。

印度最終沒有任由民族主義情緒發酵,過去數月域外勢力尤其是美國參與中印糾紛的嘗試並未成功。印度的訴求是成為地區大國,而非跟隨美國遏制中國,在面對中國時保持了基本的大國理性,是明智之舉。中方時隔數月才公布死傷人數也是在儘量避免衝突升級的克制做法。

中印未來可能還會爆發邊界衝突,這會是一條非常兇險的路。摩擦、對峙、解決問題,能否將矛盾管控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會是最大的考驗。爆發衝突、管控衝突、解決衝突的節奏如果能夠掌握得好就是勝利。

中印關係會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調試,找到最佳的相處模式。本輪對峙的全過程,最起碼說明中印有管理兩國關係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利好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