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佐證中國早就明白的道理:抗疫必須貫徹「零容忍」

撰文:薛子遙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剛爆發時,世界各國的反應各不相同。
一些國家,如中國、越南、新西蘭或蒙古,以經濟代價和國民自由為代價,採取了「零容忍」的消除策略(elimination);另外一些國家,尤其是西歐和美洲國家,則擔心經濟上的後遺症和政治上的民意反彈,傾向於採用不那麼嚴格的減輕策略(mitigation)。
在第一批新冠疫情的「封城」實施一年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終於開始更清楚地了解哪一種抗疫政策最有效。

這一進展的取得要歸功於「追蹤者」(trackers)的功勞。追蹤者是一個由科學家和志願者組成的群體,他們分布在全球各地,致力於追蹤世界各國政府的公共衛生政策。

46種公共衛生政策對「有效傳染數」(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的影響。(《自然》,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0-01009-0/figures/1)

自去年以來,已經出現了一百多個政策追蹤項目,而且其勢頭依然強勁。2021年3月,一場線上的學術會議聚集了來自50個不同的政策追蹤數據庫的代表,其中包括「新冠病毒網」(CoronaNet)歐盟研究項目以及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和牛津大學的團隊。

雖然追蹤者的工作常常被公眾忽視,但他們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的服務:為公共衛生官員提供了數據,使他們能夠為防治這一疫情在具有充分資訊之下作出決定,譬如,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科學家們現在知道,宵禁、取消小型集會和關閉學校、商店和餐館是最有效的政策。

歐盟研究項目「新冠病毒網」(CoronaNet)的組織結構。(phsmconference)

而且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我們才得以解決消除和減輕策略之間的辯論:政治家應該優先對付病毒,即使這可能意味着實施較嚴格的措施(包括關閉學校、企業等),還是應該採用較溫和的抗疫限制,以減少公共衛生措施的經濟和社會影響?

雖然世界上許多政治家一直在提出後一種觀點,但有些國家從一開始就一直是「消除策略」的堅定捍衛者,包括中國,內地嚴格的抗疫措施使得病毒幾乎被消除。然而在還沒有明確或足夠數據的情況下,政客們很容易將內地的成功歸結為「集體主義社會」或「專制政府」等一般屬性,而非政策策略本身。

如今,由於追蹤者的工作,數據已經有了:及時和嚴格的限制措施的效果,比緩慢、寬鬆的限制措施效果更大。從健康的角度看,消除策略顯然勝過減輕策略。

牛津大學的「超級跟蹤系統」(SuperTracker)將100多項政策跟蹤和調查收集到一個數據庫中。(supertracker.spi.ox.ac.uk)

但在經濟方面呢?「減輕策略」的主要論點畢竟是它們有助於緩解更嚴格的「消除策略」造成的嚴重經濟和社會影響。

法國-比利時自由派智庫莫利納里經濟研究所(Institut économique Molinari)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即使是這種經濟論點也經不起仔細的考究。此研究以法國的抗疫策略為例,說明了「減輕策略」不僅不能保護生命,也不能保護經濟。

與報告中所說的「零感染策略」(Zero Covid strategy)相反,法國採取的「減輕策略」只是為了防止醫院飽和,將感染控制在其公共衛生系統可以控制的水平。

英國的確診個案已超過4萬宗,當地政府呼籲民眾保持「社交疏離」,減低感染病毒機會。(Getty images)

結果呢?報告分析了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發現,法國每百萬人的死亡人數是採取「零感染策略」的國家的42倍,而其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了5倍。報告還發現,「零感染策略」有短期和更持久的積極經濟影響。一年後,採用「零感染策略」或類似策略的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下降了1.2%,而那些只試圖減輕疫情的國家則下降了3.3%。

「零感染策略」還使人們疫情期間的流動性更高。報告利用Google的數據發現,在沒有採取「零感染策略」的國家,「工作場所」人流和「休閒和文化」人流下降了兩倍的百分點(約為30%,「零感染策略」的國家約15%),而且這種情況從2020年一直持續到今天。

2021年2月,Google對「餐廳」一詞的搜索量比2019年2月下降了64%。這一下降幅度是零感染國家的5倍,在這些國家,搜索量僅下降13%。(Institut économique Molinari)

2021年2月,Google對「餐廳」一詞的搜索量比2019年2月下降了64%。這一下降幅度是零感染國家的5倍,在這些國家,搜索量僅下降13%。

報告還指出,大多數10國集團(G10)國家採用的「減輕策略」的主要後果之一是高度不確定性。這些國家的感染水平和抗議措施的嚴格程度往往會出現很大的波動,因為政府會在封鎖和重新開放措施之間交替迴盪。

因此,該報告的作者認為,這些國家的人們對未來的信任度不高,這對他們的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不過,「在實施『消除策略』的地方,隧道的盡頭變得可以預測,這樣就有可能制定可靠的長期計劃,從而使經濟表現更強勁,死亡率更低。」

分析認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侷限在一季度。當前各大企業已開始復工。(新華社)

不過,直至目前,依舊有不少學者和決策者認為,雖然「消除策略/零容忍政策」比「減輕策略」更有效,但也有其限度。

數學物理學家、政策追蹤者克利梅克(Peter Klimek)對《自然》雜誌解釋說,更嚴格的策略並不總是最好的。他說,根據目前的政策跟蹤數據,「並不能確定強制限制措施是否比『相對溫和限制、更及時實施的巧妙組合』更有效」。克利梅克還認為,因為政府總是一直試驗着多種政策,很難將任何特定措施的效果與其他措施的效果脫鈎。

誠然,科學家們仍在努力改進他們的數學模型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這些複雜的政策決定集的動態,但最近的研究越來越清楚:從公共健康的角度和經濟的角度來看,「減輕策略」已經失敗。決策者現在有大量的數據可以借鑑,而且這些數據證實了中國、越南、蒙古等國一直以來的「零容忍」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