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入海:安全爭議其實是政治問題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13日,日本政府又一次因福島核事故預後問題引來多方爭議。經當日的內閣會議,日本正式通過將過濾後的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的決定,儘管此次舉措有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護航,不過以中國和韓國為代表的鄰近國家都對日本的決定表達了嚴重的抗議和批評。

受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的海嘯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多個反應堆發生電力中斷,冷卻系統受損。為控制反應堆的高溫,東京電力公司(下稱「東電」)採取了注入冷卻水的方法,由此產生的核污染水從事故發生後至今已累計超過120萬噸,並將在明年夏天超過目前儲水設備的上限。東電計劃對目前的污水再次過濾,並將過濾後只含氚這一種放射性同位素的污水進行稀釋,至其濃度達到相關安全標準後才會進行排放。

排海方案安全合規嗎?

如果核污水未經充分的過濾就排海,其對各國民眾造成的影響將持續數代。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去年4月的一份報告中對排海方案予以支持,認為該方案「技術上可行」且在日本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核電站被「常規性的使用」。有關專家亦表示,科學研究顯示,經過濾後含低濃度氚的水對人類不構成危害。根據13日內閣會議通過的方案,福島核廢水在被排入太平洋前,將被稀釋至世界衛生組織(WHO)飲用水安全限制的七分之一。

此外,日本天然資源及能源廳2019年的一份報告援引多方數據指出,法國拉阿格(La Hague)的核燃料再處理廠每年排入海河的氚約有1.37萬億貝克勒爾(Becquerel,放射性量的單位),英國塞拉菲爾德(Sellafield)的核處理廠每年則有1,540億貝克勒爾的氚排入海河——據日本核能政策擔當大臣細野豪志,前者排放量相當於福島氚總量的14倍左右。

2011年3月14日,衛星照片顯示福島縣大熊町的福島第一核電廠。(Maxar Technologies via 美聯社)

政治取態問題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日本政府以及東電過往在廢水處置時,對其安全性似乎有意隱瞞,造成嚴重的信用問題,加上人們對於核能及其放射性元素存在的近乎本能反應的憂慮和恐懼,導致此次日本政府的決定即便符合迄今業界操作的安全標準,也難以規避廣泛的質疑。

而各國政府就此做出的表態,比起排海方案安不安全的考量,更多的在於是否在公開立場上相信並支持日本政府的問題。

在一份發布於網站的聲明中,美國國務院指出日本政府「似乎已經採取了一個符合全球公認的核安全標準的做法」,認為其在非常時期權衡了各種選擇和影響,並對其決策保持公開透明。與持質疑、嚴厲譴責態度的中韓兩國相比,美國此次幾乎力挺日本政府,但其立場所反映的並非對安全問題的客觀評判。

去年1月,東京電力公司員工從核電站存放核污染水的儲水罐旁走過。(Getty)

核廢問題的多重標準

如上文所述,在福島核泄漏的善後過程中,負責處理污水的東電多次出現刻意隱瞞實情的情況。事故發生的兩年後,東電在多次堅決否認核電站內的放射性污水流入海洋後,終於對外承認該事實。2018年10月,東電承認過濾後的核廢水中仍然含有鍶等危害健康的物質——個別元素在儲水罐中的含量甚至達到法定限制的2萬倍,而公司在此之前多年堅稱其淨化過程已將這些元素過濾掉。僅在去年,東電還遭環保組織指責,認為其有意誤導公眾,在聲明中透露只剩下氚這一種難徹底過濾的放射性元素,而實際上污水中仍含有過量的碳-14,該元素可能會對人的DNA產生影響。而為贏得奧運會舉辦權的安倍政府,更是在此期間宣稱福島「在控制之中」。

對於上述這些隱瞞實情、任意排放的情況,西方媒體和政府儘管提出「擔憂」,但相較於福島之前的重大核事故——切爾諾貝爾(Chenobyl)的善後處理,其整體的關注度以及責難的尖刻程度明顯不足。藉着2019年引人關注的歷史迷你劇《切爾諾貝爾》,西方媒體又掀起一輪對核災難及其善後問題的討論。《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稱劇集展現了「對貶抑真相的後果的陰暗結局」,《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則抨擊「當謊言成為例行標準」的災難性後果,可見對於核事故處置、公開透明等問題的高度重視。

美國國務院網站發布聲明,指出日本政府在非常時期權衡了各種選擇和影響,並對其決策保持公開透明。(美國國務院網站截圖)

類似的觀點,儘管用於描述福島核電站善後時的種種隱瞞行徑也似乎偏差不大,但西方興論之中卻少見這般語調。切爾諾貝爾事件當年,時任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一場造成多個國家遭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核事故,絕不僅僅是一國內政。」然而如此苛責,如今卻不見蹤影。

日本與前蘇聯的核廢問題以外,美國自身在太平洋中部的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遺留下的大量核廢料問題則更是長期被忽略。1946至1958年冷戰期間,美國在這裏進行共67次核武測試(包括一次原子彈試爆),其遺留下的大量核廢料被國防部以水泥制半球體籠罩、掩蓋。但直到去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等多方披露、警告之下,核廢料貯存場疑似輻射外洩、污染太平洋的問題才得到國會關注、推動調查的展開。

同是核廢問題,在本國、友國與敵對國家三種情境下,評判標準和追責態度迥異。而此次日本污水排海一事,各國政府和民間輿論表面上就安全與否、國際責任等問題爭論不休,但實質仍是基於雙方關係的政治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