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氣候大會在即 中法德共識為美國設下前提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4月16日召開的中法德峰會無論從日程還是時間安排來説,為4月22日由華府組織的40國氣候峰會做前期鋪墊的意味都十分明顯。在此次峰會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鄭重承諾中國將在2030達到碳峰值,並在2060達到碳中和,並表達了願意與法德攜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真誠意願。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與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均對習近平主席的上述重大承諾給予了積極回應,且表達了願意就此與中方展開相關合作的明確意願。中歐領導人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如此積極的互動恰好反映了一個通常為國際輿論所忽略的事實——即雙方在該問題上深具利益共通之處。

從基本盤層面來説,相較於自身的產業與市場體量,中歐雙方在傳統化石能源(以石油與天然氣為代表)領域都面臨類似的,自產不足而過於依賴外部能源輸入的問題。

換言之,雙方都面臨程度相似的傳統能源安全困境——歐盟近來在北溪2號問題上的種種遭遇以及中國此前在中東地區經受的「周期性供油緊張」即是這一困境的生動寫照。

4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新華社)

基於上述基本盤,中歐雙方都有強烈的內在動機實施「綠色轉型」戰略——中國的「碳中和雄心」,馬克龍當局力推的綠色經濟發展計劃(去年9月以疫情經濟復甦法案的名義出爐)以及柏林方面低調推進的「氣候章程」都是上述轉型戰略的具體案例,且目前均處於「現在進行時」。

與中歐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相比,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卻顯得頗為特立獨行。不同於中歐,美國長期以來(1970年代的滯脹危機以來)幾乎沒有面臨棘手的傳統能源安全問題:一方面,全球頂級的軍力配置確保了海外化石能源輸入通道的安全。另一方面,美國自身就擁有着全球獨有的,儲量極其豐厚的頁岩油氣資源。

手握如此優厚的傳統能源供給基本盤,美國首先就缺乏似中歐那般實施「綠色轉型」戰略的強勁動力。如果再考慮到其國內化石能源巨頭在華府難以撼動的政治影響力,綠色轉型進程的啓動就更加舉步維艱。近來拜登(Joe Biden)當局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一些在表面看來頗為前後矛盾的舉措即是上述轉型困境的真實體現。

一方面,在就職典禮當天(1月20日)就宣佈重返《巴黎氣候協定》顯得雄心勃勃;另一方面,當與上述協定相關的政策提案在國會山受阻時,因急於彰顯「美國重返全球領導者」形象而不願將「家醜外揚」的拜登當局又開始旁敲側擊地施壓中國,不斷公開指責後者的減排努力還遠遠不夠,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暗示華府可能要求就《巴黎氣候協定》進行重新協商的信號。

美國始終在臨近中東產油區的海上通道保持強大的軍事存在,圖為2015年美國海軍「西奧多 羅斯福」號航母編隊在阿拉伯灣進行日常軍事訓練。(Getty Images)

拜登當局這種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泛政治化操作的手法,自然難以得到中歐的積極響應——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John Kerry)親往上海,中方卻在拜登抵達當日宣布,將由習近平應邀與馬克龍和默克爾於16日共同舉行氣候峰會,便是中、法、德向美國方面發出的「間接不滿」信號。

而在40國氣候變化問題峰會——這一被拜登當局視為美國在氣候議題「王者歸來」的重大籌碼——來臨前夕,前述中法德峰會達成的氣候問題共識,無疑令華府壓力陡增:在共識中,中法德三方一致認為要堅持多邊主義,全面落實《巴黎氣候協定》,共同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拜登當局在接下來的40國氣候峰會中,將對「中法德氣候共識」進行何種回應,無疑成為了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