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會否再次出山?|專家有話說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日本4月25日地方三個議席補選結果出爐,執政黨自民黨三席皆輸,引發外界好奇首相菅義偉能否在9月自民黨總裁選舉中連任?自民黨在秋季眾議院大選中的選情又是如何?卸任後保持高調的前首相安倍晉三會否再次出山?日本的內政外交走向是否會有所變動?
為此,《香港01》採訪了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王烜。

01:菅義偉上任以來面臨新冠疫情、疫苗接種和舉辦東奧會的諸多艱難考驗。但現在從結果來說他似乎未有力挽狂瀾,日本如今第三波疫情反彈、疫苗接種緩慢、奧運會前景黯淡,核廢水處理方式也引起爭議。外界有聲音對他「平事人」(fixer)的能力感到失望。

您認為整體來說他在內政方面的手腕如何?

王烜:目前來說,日本處於艱難階段,而菅義偉算是出來做代罪羔羊的,或者說是出來「平事」的。事實上,日本歷史上有這樣的政治傳統,例如幕府時代之前的「院政」,即天皇身體健康之時退位當上皇,並在自己「院廳」裏發出政令、影響政策走向。到了近現代後,類似傳統依然存在,掌權者將一些可以代罪的人推到台前,讓他們處理艱巨的任務,這也導致繼任者無論是誰,都很難將事情辦好。

菅義偉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很多時候是在被推着走,按照既定方針辦事。例如在疫情方面,他繼承了安倍的路線,頒布的緊急狀態宣言屬於號召性質,不具有強制性,這就註定了疫情總是反反覆覆。在此背景下他寄希望於疫苗接種能否順利進行、奧運會能否勉強過關,這都是贏面較小的事情,任誰處理都難言妥當。

菅義偉「代罪屬性」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在排放核廢水一事。安倍任上那麼多年都沒有做這個決定,為什麼非要菅義偉提前兩年去宣布排放核廢水?另外按照儲存核廢水的水槽容量計算,預計明年秋天就會水槽爆滿,那為什麼菅義偉不說明年夏天就排放,而是兩年以後再排?其中有很多蹊蹺之處。

總體來說,菅義偉在內政方面沒什麼發揮的餘地,也談不上有什麼「手腕」,基本上還是屬於幫安倍善後擦屁股,這是他從2012年當安倍的官房長官起就做的工作。菅義偉是一個技術官僚,類似幕府時期的「家臣」的角色,本身沒有家族支持和顯赫政治背景,不像是「大名」(大領主)或是「貴族」,很難靠本身實力上位,而看菅義偉過去充當的秘書角色,也不能說有多少執政的手腕。

在地方補選慘敗之後,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對「對於國民的審判將謙虛接受」。(美聯社)

01:菅義偉政府自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外交政策似乎越發偏向美國。據我們與日本外務省人士的接觸,便是不少日本外交官也有同樣感受。例如3月的美日2+2會談的聯合聲明嚴厲點名批評了中國,菅義偉本月訪美之旅時,美日首腦聯合聲明中又時隔52年提到了台海問題。另外,日本在人權問題上也明顯加大了對中國的批評聲量,在氣候方面也要求組成「民主聯盟」向中國施壓。

您認為日本外交路線是否發生了「路徑轉變」?抑或只是東京方面針對拜登上任後的再平衡?就日美、日中關係,未來數月會如何發展?

王烜:中日關係用一句老話說,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壞也壞不到哪裡去。「政冷經熱」是一個長期的現實。正如我上一個問題所說,菅義偉是一個弱勢首相,他在內政外交方面談不上有過多自身的主張和見解,現在菅義偉以及他背後的大老,在拜登上台以後順隨對方的路徑,這個傾向是非常自然的,因此算不上是「路徑的轉變」,而是一種相較於安倍執政後期對華軟化的「再平衡」。此前,日本在特朗普政府時期迎合其印太戰略,在拜登上台之後除了繼續配合其印太戰略,也在拜登關心的中國人權和環保議題上配合多加發聲,這並不讓人意外。

關於中日未來的關係,前景還是看好的。去年11月中日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落地,該協定與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有比較好的協作前景,在亟需經濟復甦的後疫情時代,不難想象中日將在經濟方面有更多的合作。日本相對而言經濟稍顯弱勢,從該國的債務規模、內需疲軟、少子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來說,經濟方面要突圍的招數不多,依託中國和RCEP是一個比較理智的路徑。

因此中日關係還是有轉圜的空間,契機可能是今年秋天眾議院選舉,菅義偉可能成為短命首相,下任首相再在中日關係上採取「再平衡」的策略。中日都是務實的國家,就算政治關係再冷,經貿數字也是在一貫上升,如果日本大選後給中方一些面子,兩國經濟活動帶動關係升溫還是值得期待。

至於日美關係,雙方關係未來還是會在美國印太戰略下繼續深化,畢竟日本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最大的盟友。但在經濟方面,美國可能會對日本下手,因為拜登國內的基建計劃需要大量資金,他或會通過全球企業稅逼美國企業海外利益回流、盤剝日美和歐美的貿易順差等方式「開源」。美日可能會處於「經冷政熱」,與中日恰好相反。不過美國也會把握好相關的度。

去年11月簽署的RCEP將促進中日經濟更多合作,可能會帶動關係轉圜。(新華社)

01:自民黨近日在地方補選中慘敗,您認為這是否預示了自民黨今年的眾議院大選選情堪憂?日本反對黨又會否像此次補選一般展現出「四黨共鬥」的合作力,給自民黨造成顯著打擊?

王烜:自民黨3月21日曾開了一次黨內大會,當時就有風聲傳出,自民黨內對於4月的三個補選席位感到焦慮。有聲音認為一旦敗選,菅義偉需要負責。

實際上,自民黨是拿此次補選作為一個風向標來打擊菅義偉。而菅義偉事實上民望一直往下走,和國民的蜜月期在上任兩個月後就結束了,黨內關係也難言溫暖,黨內大佬對他是「打個巴掌給個棗」,黨內的普通議員也對他不太客氣,還有要人要求其奧運會結束後就辭職。再加上菅義偉本來就是一個臨危受命的首相,但從各方面數字來看他沒有能完成使命,整個黨內士氣也比較低落,因此我並不看好他能連任。

具體到自民黨的選情,雖然此次補選顯示自民黨可能因為地方的貪污問題而丟掉議席,但這不是全國性的現象,自民黨和公民黨聯合起來在全國465席內拿下超過300席還是不成問題,執政根基不會動搖。

至於反對黨這邊,立憲民主黨和國民民主黨(民進黨和希望之黨合併而成)去年合併起來組建了新黨,具體的政綱還不太明確,難以在後疫情時代擔綱大任。

01:在上述內外背景下,諸如二階俊博、麻生太郎等自民黨內其他大佬,抑或是岸田文雄等中生代骨幹有何值得注意的動態?例如我們注意到,在此次補選中領導廣島選戰的岸田文雄,此次失敗就可能影響其未來之路。另一位黨內中生代小泉進次郎則在氣候方面要求組成「民主聯盟」向中國施壓。

自民黨黨內力量格局是否有所變化?這又會如何影響自民黨今後的國內外政策制定?

王烜:現在自民黨內格局沒有大的變化,還是幾位掌握派閥的老人為主。至於岸田文雄在家鄉廣島領導選戰失利會否影響未來政治生涯,還很難下定論。因為自民黨推舉的總裁往往與民望無關,而是關乎幾個派閥背後暗箱操作。因為要說民望,自民黨目前內部民望最高的,第一是行政改革擔當相河野太郎,第二是前防衛大臣石破茂。但兩人都不是二階、麻生和安倍等黨內老人屬意的對象。

岸田文雄此次率領廣島選戰落敗,但不一定會影響到他今後的仕途。(Getty)

現在自民黨黨內最大的兩個任務與過往無異,一個是恢復經濟,一個是推動修憲大計。在經濟方面,自民黨還是按安倍經濟學的藥方執行。在修憲方面,安倍近來成為修宪推进本部的最高顧問,這意味修憲這個最高議題安倍依然是話事人。因此,結合安倍「潰瘍性大腸炎」好轉的消息,不排除安倍今年秋天再出來競選,因為這都是自民黨黨章中允許的操作。

至於你提到的岸田文雄、小泉進次郎等中生代,他們由於主打環保議題,前一位主導廢核,後一位是環境大臣,可能他們的聲音會被更多地聽到,但還不足以憑此登上首相寶座,環保議題不是主流議題。安倍的經濟和修憲議題才是至關重要的重點,他現在官方身份只剩下眾議員,卻能擔當修憲推進本部的最高顧問,這就很值得玩味了。

01:日本首相安倍在去年卸任以來,似乎仍然在深度參與日本政治,您能否介紹一下有哪些值得外界注意的動向?再加上您提到的安倍近來表示其宿疾「潰瘍性大腸炎」好轉,您認為安倍重新出山的可能性幾何?

王烜:有一個動向,就是菅義偉在4月15日訪美之前,安倍3月27日曾針對中美關係發表了一段意見,指出日本等亞洲地區已成了「中美兩國對立的前線」,他此外也隔空指出訪美注意事項等等。菅義偉礙於顏面,此後3月29日就去到安倍在國會的辦公室,兩人密會了50分鐘。

這意味安倍身體沒有大礙,能在國會工作,也能談上50分鐘。菅義偉的這種「取經」行為,也意味他正視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大哥依然是安倍。

因病辭職的日本前首相安倍表示病情好轉,療程即將結束,這會否是他重新出山的預兆?(美聯社)

當然,安倍「重新出山」這話不可斷言,日本政治是比較撲朔迷離的,許多操作都是內部交易,外部人很難徹底看透。例如安倍去年借病辭職前兩天,菅義偉還在否認安倍打算辭職,他當天也否認對首相之位有興趣,這都被證明反轉。

日本自民黨雖然長期執政,其內部變量較小,理應分析起來較為容易,但事實證明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內部交易,反而使分析變得困難。

因此,安倍出山的徵兆已在,但日本政治反復的特性也決定了話不能說死,說不定安倍會推選與他立場較近、稍微年輕幾歲的岸田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