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測中國動武時間表 美國仍未認真辯論對台選項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立法者、決策者就中國問題已經達成共識,統一認識到今日之中國非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中國,需要動用全政府力量全面予以遏制,用白宮的話説就是開展「極端競爭」,包括在該對抗的領域對抗。這已經是新的華盛頓共識。在這種對華強硬的跨黨派共識中,台灣佔到絕大部分,而新疆、香港和華為等議題其實只佔小部分。

但就如何強化美國在台海的威懾力,如何界定盟邦在制衡中國台海影響力時的角色,以及美國究竟會不會協防台灣,或者如何協防台灣,還存在一些爭論和不確定性。

5月下旬,美國前軍事分析師埃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向美國《紐約時報》披露了一份機密文件,提到1958年中國軍隊炮擊金門時,美軍高層曾考慮對中國大陸使用「核武器」,以此「保護台灣」。

早在上世紀末,有關美國曾考慮對中國大陸使用核武器的機密文件就已經被陸續公開。比如,在朝鮮戰爭和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機時,當時的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政府就曾考慮過對大陸使用「核打擊」。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艾森豪威爾政府軍方高層仍然持有此觀點。

蔡英文民進黨政府吐露北京準備對台發起「終局之戰」,更要台軍官兵提防「猝然攻勢」。(中央社)

可以説,艾森豪威爾政府從未將對中國大陸使用核武器的選項徹底排除。因此,最近這則爆料並無新意。

但這則歷史消息的出現絕非獨立事件,非常符合當前美國國內的輿論氛圍,更契合當前中美全面競爭的國際環境。

5月初,美國媒體又出現了棄台論和挺台論兩種聲音的辯論。比如,5月3日,美國國際海事安全中心(CIMSEC)分析師、美國海軍預備役軍官赫辛格(Blake Herzinger)在《外交政策》雜誌刊文,駁斥美國學者格拉瑟(Charles Glaser)4月末在《外交事務》雜誌的「棄台論」文章,指美國拋棄台灣這一民主同盟在道德上和戰略上都是零分。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高級研究員歐漢龍 (Michael E. O'Hanlon)4月28日的一篇文章也説,美國承諾防衞台灣並不意味着美國會兑現承諾美國最可行的戰略是注重針對中國的全面經濟戰,也就是美國聯合其盟友在戰爭爆發之初就切斷同中國的一切貿易聯繫。

歐漢龍的邏輯是除非中國繼續像以前那樣依賴對外出口,也就是持續依賴西方市場和技術。按照他的觀點,美國保護台灣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定是直接保衞台灣。

這類圍繞如何或是否「保護台灣」(protect Taiwan)的爭論很大程度上源於《與台灣關係法》(TRA)。

該法案對台灣的定性是「台灣當局」(governing authorities on Taiwan),棄用了1979年以前美國官方所使用的「中華民國」稱謂,包含台灣島和澎湖列島。卡特(Jim Carter)政府簽署該法案時也廢除了「中華民國」同台灣簽署的中美互助條約。法案明確提到美國向台灣提供必要數量的防衞物資及技術服務,以使台灣能夠維持足夠的自衞能力(sufficient self-defense capacity)。其中,防衞物資及服務的種類及數量的決定由總統和國會決定。

拜登上台以來,美軍加大了在台海和南海的活動次數:

+1

TRA全文沒有出現「defend」(防衞)這一動詞,也沒有「美國防衞」這一施動意味,全是強調台灣的「防衞」(defense),而且將這種防衞級別的授權交給了白宮和國會。卡特當時簽署該法案時也提到,該法案僅僅是提供給總統「一個選項」,即參戰並保護台灣。這最終被理解為戰略模糊。

所以,TRA並沒有界定讓美軍防衞台灣。但美國不同的政黨與政客會根據該法案進行不同的解讀。

比如,民主黨2020年的黨綱強調,該黨致力於TRA,並繼續致力於台灣安全;美國將持續支持以符合台灣人民意願及最佳利益的方式,和平解決兩岸議題。拜登(Joe Biden)上台後,美國在台協會也強調了這一立場。

共和黨方面稍有不同。2016年的共和黨黨綱提到了「defend Taiwan」(保衞台灣)的字眼。黨綱強調遵循TRA、美國對台六項保證,支持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台灣未來,且要被台灣人民接受。隨後它強調:如果中國(大陸)違反這些原則,美國會根據TRA幫助台灣保衞自己(If China were to violate those principles, the United States, in accord with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will help Taiwan defend itself)。

「help Taiwan defend itself」意思是幫助台灣保衞自己,美軍和台灣都參與,美軍也可以不參與。

這種文字遊戲還是體現美國對台決策的「模糊性」。圍繞這種模糊性的爭論其實反映了美國國內對美軍究竟應該如何應對潛在台海衝突的焦慮。

1個月前,在拜登政府兩次派軍艦穿越台海後,中國破紀錄地派出包括有核載能力的轟炸機及戰鬥機在內的25架軍機進入台灣空域。5月11日,中國軍方又公布瞭解放軍針對台灣的登陸演習。中美在台海發生摩擦和衝突的風險顯著增加。

5月份中國軍方公布最新的針對台灣的登陸演習畫面:

+14

令人擔憂的是,華盛頓內部並沒有就美中在台海對抗,導致衝突升級從而引發戰爭進行過認真的辯論。國會政客的挺台言行大多是從選舉利益出發的任意妄為。而從一些美軍官員和退役將領近期的發言來看,他們已經開始討論中國對台動武的可能時間表,感受到台海可能要生事,美國不得不準備應對台海突發事件的預案。

從拜登上台百日的執政手法來看,新政府延續了右翼政府政策,繼續加強了同台灣的接觸,包括高層互動以及醖釀對台軍售。在重新審視亞洲戰略和對華戰略的同時,拜登政府預計也會將更多軍事資源轉向亞太或印太,基本上在奧巴馬執政後期再平衡戰略的基礎上、延續特朗普時期印太構想,升級在整個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資源轉移與部署。

就如何保護台灣,拜登仍在戰略模糊和戰略清晰之間搖擺。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會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近日的分析最為中肯和現實。他認為,拜登應該會以一種低調、安靜的方式強化同台灣的經濟聯繫。但卜睿哲也向台灣媒體警告,拜登施壓北京在台灣問題上克制的同時,也不能對台灣「開綠燈」。對於台灣自己行為導致的衝突和戰爭,美國不會犧牲自己的代價保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