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戰略清晰化可嚇阻大陸? 台學者:對美台均弊大於利

撰文:林仕祥
出版:更新:

隨着台海局勢升温,美國對台政策要繼續維持「戰略模糊」,或是轉往「戰略清晰」,再次成為西方與台灣熱議焦點。即有學者認為,美國對台政策在戰略上必然維持模糊,但在戰術上將越來越清晰;此外,在如何理解美國是否轉向戰略清晰的面向,亦有論者主張,既然中國客觀實力的軍事力量提升,那美國則必要把動武的主觀意願往上拉,以維持嚇阻中國的力量,因此發展出戰略清晰。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向多維新聞指出,目前看來,不論是價值、安全戰略或防疫等議題上,西方國家支持台灣「並沒有打算違背所謂的「一中政策」,對台灣的地位,並沒有很直接、明白的説,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要跟台灣建交,本質上還是維持一個政治的模糊性。

美軍屢次派遣軍艦航經台灣海峽,宣示自由航行。圖為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柯蒂斯·威爾伯」號(DDG-54)。(美國海軍官網)

王智盛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會清楚的跟北京説,「今天你要動武,我就要馳援台灣」,即便澳洲近來對北京態度強硬,也只説「將支持美國及盟友」,沒有很直接的把動武紅線劃下去。這主要是因為,如果把紅線畫下去,等於是給北京更大的空間,「除了動武,其他東西都可以拿來騷擾台灣」。他補充,雖然戰略上維持模糊,但在戰術上,西方國家對台政策逐步清晰,透過政治、外交、軍事等行動,表達對中國的嚇阻及威懾,警告北京勿在南海及台海議題上輕舉妄動,「特別是在涉及西方國家的利益時,戰術上維持嚇阻,是越來越清晰的作法」。他認為,這種「戰略模糊、戰術清晰」的作法,對台灣來説最為有利。

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廷表示,上述戰略模糊與清晰,並不會影響美國跟台灣,甚至是地區的利害相關者之間的互動,且目前的安全議題相當廣泛,比方説,網路攻擊重要基礎設施算不算宣戰?這個部分要怎麼區分?不論是戰略模糊或戰略清晰,都會有各自的優缺點。但若要確定轉向戰略清晰,「寧願大家準備好再做」,因為在沒有準備好之前轉向戰略清晰,甚至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則向多維新聞分析,美國對台海是採雙層嚇阻,一方面避免台灣搞法理台獨,導致美國被拉進戰爭,二方面也不對北京言明是否出兵協防台灣,嚇阻中國。「雙重嚇阻」是對美國效益最高、成本最低,且依然把主動權握在手裏的方法。他認為,美國目前鼓吹戰略清晰的邏輯是,嚇阻由兩方面組成,一個是客觀的軍事實力,二是主觀意願,既然中國客觀實力的軍事力量提升了,那美國就把動武的主觀意願往上拉,維持嚇阻中國的力量,「所以才説要搞戰略清晰」。

解放軍東部戰區演習。(微博@東部戰區)

宋文笛進一步表示,戰略清晰能有效嚇阻北京武力犯台,對台灣來説是好事,但對美國來説就不一定是好事,除了會讓北京更不爽,在其他議題上跟美國更難合作,美國走向戰略清晰,也會讓一些西方國家中比較「軟腳」的盟友踩剎車,增加北京在這之間的分化空間,比較起來,戰略清晰的新成本多於新收益,因此他傾向美國會維持戰略模糊下去,擦邊球還是會打,但只會打擦邊球。

宋文笛認為,在表面戰略模糊的掩護下,跟西方國家很多的實質合作,才是現階段對台灣來説最有利的事情,很多事情要「多做少説」,一方面提高自己對中共的嚇阻力,另一方面長期深根,慢慢提高美國政治、社會對台灣的支持力度,這樣才能持久,畢竟「美國也不是沒人擔心台灣衝太快」。

宋文笛強調,台灣把表面的戰略模糊定性維持住,去推實質合作時,在美國的政治阻力也會比較低,且雙方技術性合作出現跨領域擴散時,很多事情就會慢慢協作上去。例如,沒人在乎的海事人道救援,可能從一開始的民用船隻,到海上執法船隻,再變成準軍事級船隻的合作;或者是防制網路洗錢,變成電子安全合作,對最後成為情報共享,「多做少説」,做了多了就會累積足夠的動能,到時候清晰與否,並不能明顯改變西方國家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及援助力度,但可以減少很多外交、論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