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沿線的陰雲 巴基斯坦為何恐襲頻發?|地理看世界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7月14日,中企承包的巴基斯坦達蘇水電站項目班車遭遇恐襲,9名中國工程師身亡,這是繼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農融4月以幾分鐘之差險避酒店爆炸案後,中方人員被針對的又一次攻擊,也是迄今在巴死傷最嚴重的悲劇。巴基斯坦內部雜生的恐怖組織,儼然已成為中國海外建設項目面臨的最大安全風險,究竟該國為何如此動蕩?

恐怖主義、分離主義……巴基斯坦如今面臨的種種動蕩,其實都可以追溯到其混亂的建國史——該國是典型的從無到有的拼盤國家,就連國名「Pakistan」也是五大區域拼湊在一起,P代表主體民族旁遮普人所在的旁遮普省(Punjab),A代表與阿富汗接壤的阿富汗尼亞(即現在的開伯爾-普什圖省),K代表克什米爾(Kashmir),S代表信德省(Sindh),TAN則取自俾路支省(Balochistan),這五大區域為當時英屬印度的北方五省,佔主導的穆斯林因拒絕留在印度而發起獨立建國運動。

巴基斯坦行政區分布圖,原西北行省後改名為開伯爾-普什圖省。(Wiki Commons)

不過,這等宗教熱情在當時雖然能將民族各異、歷史聯繫有限、就連地形也天差地別的各區域大致團結在一起,但在獨立之後就很快顯現其局限性,也埋下了分離運動四起和恐怖組織叢生的禍因。本文主要提供一個地理方面的視角。

地理上的東西隔絕

從地理上看,巴基斯坦五省中有三省都屬地勢險峻的高原山區。西北的開伯爾-普什圖省有從阿富汗連綿而來的興都庫什山(Hindukush Mountains)。正北的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省(也即巴控克什米爾區域)內,喜馬拉雅山(Himalaya)和喀喇昆侖山(Karakoram)高聳入雲。

巴基斯坦呈現西部北部均為山地高原,東部南部則是肥沃平原。(Wiki Commons)

西南的俾路支省則位居從伊朗高原延綿而來的俾路支高原,境內群山迭起。儘管該省南接阿拉伯海,擁有約800公里海岸線,但因靠近海處有連綿的莫克蘭山脈(Makran Range),導致大量海岸線都是陡峭懸崖,即使有沿海平原也通常非常狹窄,開發難度較大。同時不像其他兩省能受到喜馬拉雅山融雪滋養而發展農業,該地水資源稀少且地形破碎,因此人口密度很低,面積雖佔全國48%,但2017年數據顯示人口不到6%,這還是已引進大量外省勞工的結果。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處於肥沃印度河平原的該國東部南部兩省,尤其是印度河五條支流所在地旁遮普省(事實上,旁遮普原意就是五水之地)十分適宜發展農業,可養活大量人口。信德省同樣水土資源豐富,南接阿拉伯海的海岸線雖只有250公里,但因處於地勢平坦的印度河三角洲,發展商業港口十分便利,該國經濟中心卡拉奇(Karachi)就位於此。

如此地理特性就決定了該國東南兩省人口眾多(2017年國家統計顯示兩省人口佔全國總人口74.1%,主體民族旁遮普人就佔到五成),且政經地位居於主導的格局。而其餘三省的少數民族本就因地理隔絕,而在歷史上與旁遮普和信德兩省交往甚少,該國內部自然缺乏凝聚力。

戰略要地的分離主義

其中,俾路支省是分離運動最強大的一省,且偏偏由於該省面積龐大、資源豐富、位居戰略要地,中央政府一直試圖馴服並開發當地而屢屢受挫。

這是因為俾路支人實在與巴基斯坦歷史文化上聯繫薄弱。從7世紀起,自敘利亞一路向東遷徙而來的遊牧民族俾路支人,就在伊朗高原東南部建立了以部落制為基礎的鬆散國家俾路支斯坦。由於覬覦南亞次大陸的各方勢力通常是從開伯爾-普什圖省的開伯爾山口南下入侵印度河平原及恒河平原,而鮮少涉足地勢險峻的俾路支高原,因此該地較少遭到外來文化衝擊,長期保持了牢固的部族文化,其使用的語言也是波斯語方言,與屬於印度-雅利安語支的巴基斯坦官方語言烏爾都語有較大差異。

在這種歷史文化都自成一派的情況下,當俾路支斯坦國在19世紀末被英國殖民者強行大卸三塊,分別併入伊朗、阿富汗和英屬印度(後隨印巴分治歸屬巴基斯坦)時,該地就立刻迸發了爭取民族自決的運動。

俾路支斯坦國曾經的版圖包括如今的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Wiki Commons)

儘管在印巴分治時,英屬印度的俾路支部落或因共同信仰伊斯蘭教而自願加入、或被強行併入,而成為了巴基斯坦的一部分,但該地分離主義思潮仍然不絕,部落長老也因擔心喪失權力而堅決拒絕接受現代治理體制。據統計,俾路支人與政府軍從建國至80年代共發生四次大型武力衝突,僅70年代就造成雙方逾8,000人死亡,直到蘇聯1979年入侵阿富汗後,大量俾路支青年投身反大國侵略事業,當地反抗勢頭才暫停。

但隨着巴基斯坦前總統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從本世紀初對俾路支省實行大規模開發,雙方矛盾馬上重燃。事實上,資源開發一直是雙方一大衝突點。俾路支省礦產能源資源豐富,從50年代就發現了巴基斯坦最大天然氣田,從此一直是該國主要能源支柱,例如在1995年貢獻了該國56%的天然氣生產量,此外銅、金等礦產也儲量甚多。巴基斯坦政府從60年代就制定了大規模開發計劃,但當地人對中央政府掠奪資源卻鮮少將經濟收益返還當地的做法深感不滿,因此開發計劃一直斷斷續續。

穆沙拉夫在1999年通過軍事政變上位後就決心發揮俾路支省戰略地位和豐富資源,將本國建設為「能源與商品走廊」,其中以俾路支省瓜達爾港口(Gwadar Port)和跨越該省的伊巴印天然氣管道項目為戰略核心。不過政府決策時未徵求當地長老意見,又大量引進外省勞工,使俾路支人既難以解決就業問題,又憂心政府趁機扭轉本省人口結構、使之淪為少數派,因此發起激烈反抗,各色武裝組織應運而生,包括臭名昭著的俾路支解放軍(BLM)。

該組織因強烈抵抗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尤其是能幫助中國的瓜達爾港口項目)而為中國民眾熟知,其將對伊斯蘭堡政府的仇恨發洩至與其合作甚密的中國頭上,曾策劃了2018年中國駐卡拉奇領館襲擊案、2019年瓜達爾洲際明珠酒店襲擊案(中國人常在該酒店下榻),成為「一帶一路」項目在巴基斯坦面臨的主要不穩定因素。

中國駐巴基斯坦卡拉奇總領事館2018年遭遇恐怖襲擊。(美聯社)

巴塔死灰復燃 罕見盯上中國利益

該國的另一個混亂之地即是與阿富汗接壤的開伯爾-普什圖省,此地居民以普什圖人為主,與阿富汗主體民族同根同源,只是在英國殖民者19世紀末為防止俄國染指英屬印度而先下手為強地入侵阿富汗時,才被劃分至英屬印度。這是因為英國人決心攫取包括開伯爾山口等戰略要地作為防線,阻擋俄羅斯在中亞不斷推進的野心。

這條長達2,640公里的邊境線有許多漏洞,它雖然部分是沿興都庫什山脈的山脊劃分,但許多情況也並未沿明顯地理特徵,而是草率地穿越了村莊和部落。研究阿富汗的美國學者杜普雷(Louis Dupree)就形容,它是「人為的政治邊界切割文化區域的典型例子」。這就註定了這條紙面上的邊境線很難落實到位,試圖勘定國界線的英軍往往遭到當地民眾激烈反抗,眾多普什圖人仍穿梭自如,且阿富汗的大普什圖主義者一直渴望收復白沙瓦(Peshwar,即現時開伯爾-普什圖省首府),這也是巴阿關係緊張之源。

這一邊境問題在美國推翻塔利班政權後變得尤為棘手,以普什圖人為主的塔利班戰士紛紛逃至巴基斯坦的開伯爾-普什圖省一側尋求庇護——這一過程可謂防不勝防,一篇2010年的論文指出光在巴基斯坦一側的北瓦濟里斯坦(North Waziristan)就有243條非法過境路線,而該地只有5個官方邊檢站,Google Map街景服務就提供了該地邊境線景象。而且重巒疊嶂的山體成為這些戰士的最好掩體,即使美軍裝備再精良也難以做到地毯式打擊。

此外,作為反蘇聯聖戰的大後方,開伯爾-普什圖省本就軍火氾濫,白沙瓦甚至被稱為「黑槍之都」,這也為資金緊絀的塔利班戰士提供了大量武器。

而在塔利班於巴基斯坦落地生根之際,邊境部落的宗教狂熱分子,也對名義上加入反恐戰爭、時不時出兵配合美軍掃蕩邊境的巴基斯坦政府軍生出不滿。在2007年7月巴基斯坦政府攻進首都極端思想據點「紅色清真寺」後,憤怒的邊境戰士同年年底成立了巴基斯坦塔利班(即巴塔,TTP),迅速發動反擊,在恐襲最高峰的2009年,共有近1.2萬恐怖分子、安全部隊和平民因此喪生。

雖然在美國的強力轟炸以及對巴塔領導層的斬首行動後,巴塔自2014年以來多年陷入虛弱、內訌和分裂,但其領導人在去年重新整合力量,加大了恐襲攻勢。且為了擴大其支持基礎,它還多次出聲支援俾路支分離主義,似有形成合縱連橫之勢。

TTP今年4月對俾路支省首府奎達一家四星級酒店發起襲擊(也即中國駐巴大使農融險避過的那次襲擊),不僅突破了過去幾年的行動範圍,也罕見針對中方人員,引起外界揣測TPP會否在未來會與俾路支解放軍等武裝力量開始協同合作。此次巴塔老巢開伯爾-普什圖省發生的達蘇水電站恐襲案,也讓人懷疑是否是出自巴塔手筆。

究其根本,巴基斯坦動蕩頻起,有建國時東西省份地理隔絕、邊境線混亂、種族問題複雜的先天不足;也有建國後政府政經利益過於集中東部,加強了資源豐富的西部的被剝奪感;還有國際反恐戰爭局勢的風雲變化,將巴基斯坦天然變成了阿富汗戰場大後方,資金武器川流不息。種種因素使得這個「一帶一路」沿線上的重要國家充滿種種不穩因素,且恐怖分子正越來越多地將中國當做頭號敵人,這也為中國海外建設項目帶來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