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導彈「發射井」圖片引美媒關注 核武指控證據欠奉

撰文:祁賓鴻
出版:更新:

7月26日,《紐約時報》釋出衛星空照圖,直指中國正在西部新疆哈密附近的沙漠地帶,興建導彈發射井,數量高達110座。如此數量與7月1日《華盛頓郵報》曝光的甘肅玉門119個「發射井」相加,共多達近230座。

《紐約時報》同時援引「美國科學家聯盟」(FAS)核武訊息項目主任克里斯騰森(Hans M. Kristensen)和助理研究員哥達(Matt Korda)的相關分析,認為「玉門和哈密的發射井工程,構成中國曆來最顯著的核武擴張」,打破了1967年首次核試爆成功後,中國持續數10年的「最低核嚇阻」政策。

《華盛頓郵報》曝光的甘肅玉門119個「發射井」。(微博@吳日強軍控)

兩人進一步指出,過去中國維持運作的發射井約有20餘座,內部主要儲放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DF-5);而新增的近230座「發射井」至今功能未明,或將部分裝載導彈、部分空置以魚目混珠。如若全數裝載導彈,中國洲際彈道導彈數或將從185個上升至415個;若裝載了多彈頭的東風-41(DF-41),中國的洲際彈道導彈或將能攜帶超過875個彈頭。

《紐約時報》進而推測,中國之所以在習近平任內改變核武戰略,主要有三種可能,一是欲建設符合超級大國地位的核實力;二是面對美國飛彈防禦體系與印度核武,中國有意提高嚇阻力道;三是擔憂陸基導彈遭受攻擊,故大規模新建「發射井」以分散位置,使外界難以掌握導彈蹤跡。

而上述三大考慮,亦可衍伸出另一功能,即將「發射井」當作對美談判籌碼。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那蘭(Vipin Narang)便對《紐約時報》表示,北京「有很多選項可用」,既能借「發射井」擴大武力,也能迷惑外界,調動美國的戰略意志。

中國官方公布東風-41相關圖像與參數:

「發射井」的真面目

平心而論,《紐約時報》的報道看似有理有據,也引述不少專家意見,卻與《華盛頓郵報》7月1日的報道犯了相同錯誤:手握幾張模稜兩可的衛星圖像,便煞有介事漫天渲染,憑空推測北京意圖與考慮,再輔以學者與機構的發言背書,將中國打成即將毀天滅地的核武狂魔,而美國則是終止災難的正義救星。一切情節推演宛如電影,熱血浪漫、正氣凜然,卻終究經不起現實考驗。

以7月1日《華盛頓郵報》的報道為例,在其釋出衛星圖像時,圖片本身右側便附有一行小字說明,明確寫着「甘肅玉門風力發電場」(YUMEN GANSU WINDFARM),但記者與學者專家似乎刻意無視;許多民眾亦通過地圖軟件搜索其經緯度座標,發現《華盛頓郵報》所謂的「導彈發射井」,實是風力發電工程所在地。上述消息於7月6日見報中國官媒,《華盛頓郵報》卻對此毫無響應與表態,彷佛過去報道是發生在另一平行世界般。

《華盛頓郵報》曝光的甘肅玉門119個「發射井」:

而此次新疆哈密「發射井」曝光,衛星圖雖未附「風力發電廠」等相關說明,卻同樣缺乏可信度。一來,報道判定相關建物為「發射井」的證據,便是將其與玉門風力發電站相較,認為兩者極度相似,進而得出結論,實乃無形之中自證荒謬。

二來,以地下發射井部署導彈乃是冷戰時期作法,現今諸如東風-41皆強調機動性,置於匿蹤列車中乃是較理想方案,且眼下美俄皆有許多棄置不用的冷戰發射井,中國何需從頭走過、步其後塵?況且在一區域內集中建設百餘座導彈發射井,無疑會降低隱蔽性,形同召喚外界關注,本就是極度不現實的規劃。

這是2016年7月10日在美國夏威夷珍珠港拍攝的中國海軍導彈驅逐艦西安艦前甲板導彈發射井。(新華社)

回顧過往,西方看衛星圖說故事的紀錄班班可考。早在1960年代,美國便曾將福建的客家土樓識別為導彈發射井,鬧了國際笑話;2020年9月24日,接受美國資金贊助的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則聲稱根據衛星圖像定位,發現了新疆380多處「集中營」,但根據澳洲迪肯大學的國際關係副教授潘成鑫考證,所謂「集中營」實是退伍軍人事務局、工商訊息局、高級中學等建築。

美記者新疆衛星圖(Twitter@_tchiek)

平心而論,美國輿論界持續製造這般缺乏實質證據的議程,或許終會在某個未來,掉入「狼來了」的信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