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俄密集軍演 上合組織絕不會走上北約老路

撰文:葉侃 吳迪
出版:更新:

近來,美國與中俄之間輪番上映軍演大戲的情景頗為引人矚目。
7月初,美軍聯合32國在黑海進行代號為「海上微風-2021」多兵種聯合軍演。考慮到之前的烏克蘭局勢,這一「萬國聚會」針對俄羅斯的意味十分明顯。
莫斯科方面也不甘示弱,在西部戰區的主導下,俄軍以克里米亞半島為中心,進行了針對性極強的反制軍演。

黑海對抗的餘温未盡,7月17日-30日,美國再度聯合烏克蘭、波蘭與立陶宛三國於烏克蘭本土舉行代號為「三劍2021」的四國聯合軍演。

華府的戲碼並未就此止步,近日五角大樓更是放出豪言稱今夏將舉行逾2.5萬人參加,跨越17個時區,代號為「大規模演習2021」的環球聯合軍演。據來自美國軍方的最新消息稱,這一規模空前的軍演旨在向中俄證明美軍能夠同時應對在黑海、東地中海、南海與東海出現的挑戰。

除了俄羅斯自己的軍演以外,中俄方面也在通過日益加深的軍事合作擺出姿態。7月末的上海合作組織(SCO)防長峰會上,中俄兩國防長正式敲定了於8月9日至13日於中國西部腹地寧夏舉行代號為「西部聯合2021」的多兵種聯合軍演。據悉,此次軍演雙方的參演總兵力將達到萬人。屆時,俄羅斯防長紹伊古(Sergey Shoygu)也將飛抵演習基地與中國防長魏鳳和共同觀摩此番雙邊協同軍演。

+4

在敲定中俄聯合軍演的同時,上合防長會議還對去年因疫情推遲的「和平使命」系列軍演做出了明確安排:會議決定,今年8月——也就是中俄聯合軍演的同月,上合組織將在俄羅斯奧倫堡州舉行「和平使命2021」聯合反恐演習。

在這種情形下,與倚仗北約這一「力量倍增器」的美國相比,中俄是否進一步強化上合組織的「集體安全」機制化水平,乃至推動其向北約的軍事盟友模式靠攏,就成為一道再三被提起的議題。

事實上,在上合組織日益擴容的發展進程中,類似的議題已經在周期性地刺激着國際輿論場——尤其是西方輿論場中那根頗為敏感的神經。而日前俄羅斯防長紹伊古在上合組織防長會議的發言,更是將上合組織北約化這一極其敏感的問題再度擺上枱面。

「美國正在上合組織周邊刻意製造意在使地區局勢緊張長期化的氛圍,為此,上合組織需要做好採取比之前更為強力的應對措施的準備」——紹伊古在談及華府近來在阿富汗「不負責任」的撤軍行動時如是說道,他還將拜登當局此舉描述為「試圖將極端主義威脅從阿富汗引入獨聯體地區而刻意為之」。

毫無疑問,阿富汗當下的亂局已然成為提升上合組織「集團化運作」的絕佳契機,但因此斷言上合必然會走上北約軍事盟友道路,則顯然言過其實。

+7

第一,與北約「美國獨大」不同,上合組織秉持的是「雙核心模式」。這使得該組織在相關戰略決策時,必須符合至少兩大核心領導國的共同利益,避免出現貿然決策和獨斷的情況,避免諸如伊拉克戰爭那種戰略失誤。

第二,與北約為了震懾或「防禦」共同敵人的目標不同,上合組織的根本目標,在於維護地區穩定,從而為經貿發展創造軍事安全空間。是以,縱然中美、俄美關係惡化,中俄關係越走越近,這也不意味上合會被兩國藉以與北約對峙的軍事組織。

第三,也即最重要的是,中國「不結盟原則」並非兒戲,也並非所謂「基於毛時代孤立國際環境下的無奈選擇」,而是基於對歷史的總結。當一個國家成立或加入軍事聯盟,則隨時要為盟友的安全與利益埋單;而真正面對衝突與戰爭,各國都會根據自身利益做出真是選擇,無論是昔日的蘇德、意大利,現在的美國之於阿富汗,還是未來的美日、美台。軍事聯盟體系更多是一種政治表態,是一種國家利益的外在表象,倘若在戰爭爆發之時的那一刻,盟友國家利益無法統一,聯盟便只會創造矛盾,縮小靈活性。

況且,與北約乃至俄羅斯不同,中國對軍事的概念源於「以武止戈」的慎戰精神,軍事之不可不察,其原因在於這關乎國家死生存亡,不在於主動使用軍力攻擊他國臻至政治目的。圍繞這一點,中國「不結盟」政策不僅針對軍事,更是針對外交,乃基於「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五大原則,而軍事聯盟這種「針對敵人或假想敵」的關係,與這五大原則實為相悖。

是以,當下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軍演,更多是增強解放軍實戰及應變能力,乃至對美日等國在西太平洋愈發蠢蠢欲動的有關方施加政治壓力。至於北約乃至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所代表的「軍事聯盟」,中國卻是不會加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