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澳撕毀法國世紀合同 歐盟如何挽回損失?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9月18日前後,巴黎各界面對澳洲撕毀和法國簽署的潛艇建造合同仍怒不可遏。這筆初步牽涉金額約500億歐元(約合586億美元),旨在打造法國與澳洲五十年「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項目被法國稱為「世紀合同」。它的突然被撕毀,讓經手並推進該項目的法國外長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和國防部長帕利(Florence Parly)痛斥澳方「背後捅刀」。

巴黎方面隨即召回了駐美、駐澳大使,隨着白宮方面僅以「遺憾」等語加以搪塞,拜登(Joe Biden)當局暫時也沒有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商談此案的意向。美國此舉無疑已成了對法國的羞辱,以及對歐洲「盟友」的輕慢。馬克龍已在9月17日晚接待來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時商談了「印太」等事務,卻對美、英、澳的新同盟不置一詞。

對法國來說,澳軍一開始就要求新潛艇能兼容美軍維珍尼亞級潛艇相關設備的要求而今已成為一種提示。澳方在2019年後多次因項目進展吹毛求疵的態度也可以理解。而今澳方只要拿出4億歐元的違約金即可迎接美國潛艇。(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問題也隨之而來,面對華盛頓的這種侮辱,巴黎和歐盟又該怎麼辦呢?

對馬克龍當局來說,來自澳洲的消息是一個刺耳的信號,它意味着拜登當局可能意識到了法國2021年6月時就印太策略向歐洲國家發出的「不要與美國結盟」的呼籲。和特朗普(Donald Trump)當局一樣優先考量美國國家安全的拜登當局在核潛艇協議上的合作表明,在安全、情報共享和軍事技術這樣的敏感領域,英國是比法國更優先的合作伙伴。法國在美國眼中也許仍不夠可靠。

這對於號稱在印太地區擁有兩百萬居民,數千軍隊的法國不啻為一大打擊。正在迎接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的馬克龍也因此一時灰頭土臉。而拜登同期「美國期待着與法國和其他主要國家密切合作」的發言甚至顯出了幾分言不符實。

面對2022年大選的馬克龍已經在軍方飽受噓聲,美國的羞辱更是雪上加霜:

當然,法國方面可能暫時還不想和華盛頓撕破臉。有法國政治專家指出,巴黎目前對於拜登當局的情緒仍以失望為主。這與美國在2021年6月的北約峰會上並未採納法方以俄羅斯為重點的方案有關。

此外,巴黎要譴責華盛頓的也只是其缺乏協商,正如美方此前突然從阿富汗撤軍一樣。這種現狀與法國目前對美國毫無影響力有關。因此,馬克龍當局雖然會第一時間認識到自己已被美國冒犯了,但他面對美國在其體系內的無所不能,他暫時也無計可施。它意味着在短時間內,巴黎也許會在政治或經濟層面上對美國採取點措施,但法國想必難以施加一些嚴厲的報復措施。

但法國、德國和歐盟都清楚,這種局面的形成是法國以及整個歐洲在美國外交政策戰略中的優先度不斷下降的結果。法國作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其在武器生產和國防工業上具備自給自足的潛力,它不僅有核武器,也擁有核潛艇、洲際導彈等運載工具。可以想象,具備力量的法國在現實的刺激下也許不會繼續忍氣吞聲。

雖然馬克龍當局不太可能在2022年大選前的時間內做出包括「退出北約」之類的過激舉動,法國人也未必能接受這種激烈的轉變,但巴黎終究不能任由這種政治羞辱繼續出現。隨着法國與歐盟逐漸發現自己在美國體系中的日趨邊緣化,有關「歐盟建軍」的提議也在2021年大行其道。這對於美國的行為無疑將成為一種有益的對沖。

歐盟官員認為,歐盟方面對美軍的依賴過度,歐盟缺乏戰備能力以及決策自主性。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Joseph Borrell)因此於9月呼籲歐盟建立一支至少有五千人的「快速反應部隊」,歐盟軍事委員會主席格拉齊亞諾(Gladudio Graziano)亦支持該建議。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很快出面駁斥上述兩人觀點,還稱「組建歐盟軍隊可能會削弱跨大西洋聯盟並讓歐洲疏遠」。但法國在9月中旬的遭遇足以讓更多歐洲國家看清現狀。在2022年法國大選塵埃落定,德國新總理的外交政策明朗之後,歐洲的戰略自主亦將在客觀現實的推動下,逐漸從被動轉向主動。而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將軍(Charles de Gaulle)時期以獨立自主外交、國防為核心的「戴高樂主義」,更有可能在合適的實際重返歐洲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