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艦隊穿越津輕海峽 中俄突破美日咽喉地帶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10月19日,包括4艘導彈護衛艦、兩艘導彈驅逐艦、兩艘反潛艦、一艘電子戰艦和一艘補給艦組成的中俄聯合艦隊已經穿過日本北海道、本州島之間的津輕海峽,進入太平洋水域。

這支總兵力10艘軍艦的艦隊,已經超出了日方在該區域的控制能力:總兵力只有8艘驅逐艦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三護衛隊群」在18日目送中俄艦隊大舉穿越長130公里,平均寬度19公里的「公海」津輕海峽。這種大舉突破日本及美國防禦圈咽喉地帶的行動是值得注意的。

不可否認,津輕海峽屬於非領海海峽,所有國家船舶包括軍用艦艇均享有正常通過的權利。各國軍艦相關活動均符合國際法。更不用說中國早在2016年前後就派出艦隊通過此地。

但從軍事層面來說,津輕海峽作為第一島鏈「咽喉點」(choke point)的戰略地位也很重要。無論是日方還是美方,都在該海峽附近設置海軍、空軍基地,以確保美方「群島防禦」(archipelagic defense)的戰略不容有失。

津輕海峽的寬度本不應該存在「公海」水域。這種特殊情況是美日關係所決定的。自1960年兩國簽訂《美日安保條約》後,為確保美國核動力航母、潛艇通行日本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對馬海峽東水道、對馬海峽西水道、大隅海峽五大國際水道不影響日本「無核三原則」,美日即秘密約定將這五處海峽的領海縮為3海里,由此給通行於此地的美艦行方便。

2016年2月2日,中國海軍4艘艦艇通過津輕海峽向北太平洋方向航行。這一兵力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單個基地的配置相當。(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網頁截圖)

到1977年日本頒行《領海及毗連區法》後,這五處海峽的「公海」地位再次得到確認,由此成為聯合國認可,人人皆可無害通過的國際水域。考慮到俄羅斯的遠東海軍力量相對薄弱,中國海軍在21世紀前也缺少遠洋能力,這就讓日方對五處「咽喉點」的公海身份不以為意,畢竟長期來往於此地的除去各國商船、油輪及客船之外,就只有美日及其「盟友」的軍艦。

但是,西太平洋的局面從2011年之後就已開始起變化。一方面,僅僅在琉球群島、與那國島一線基於釣魚島問題佈置前線兵力的日方,以及收縮一線兵力的美方,他們都難以在日本周邊的類似區域投入更多力量。

另一方面,解放軍在2010年到2012年間多次組織10艘規模以上的艦隊穿越琉球群島之間的宮古海峽,一面測繪水文情況,一面進入太平洋地區舉行演習。到2016年,解放軍就在九州島以南的大隅海峽、吐噶喇海峽、奄美海峽、宮古海峽等水域出動包括電子偵察艦、導彈驅逐艦和航空母艦編隊,展示其航線的多樣化以及突破第一島鏈的意志。

圖中為參加演習的解放軍「昆明」號導彈驅逐艦,該艦也是首艘裝備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及通用垂直發射系統的第三代驅逐艦。其艦齡尚不足十年。(新華社)

到2016年12月25日,隨着「遼寧」號航母編隊經宮古海峽第一次穿越第一島鏈,展開「戰備性質的巡航」,東京方面也不得不習慣中國艦隊像美國艦隊一樣穿行於各咽喉點的「公海」水域,並時刻隨中方艦隊行動組織海、空力量的「緊急出動」,以展開「監視」。到2021年,日方已對「遼寧」號編隊幾乎一年一度經宮古海峽入太平洋的行動養成習慣。

相比之下,解放軍在津輕海峽一帶的活動就不多見,在2016、17年間的行動中,中方派出的分艦隊兵力也相對較少,一般在三、四艘左右,與日方單個基地的兵力相當。這使得中俄聯合艦隊以至少10艘水面艦艇大舉逼近的做法遠遠超出了日方的預期。但這也是可以預料的。

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編隊穿越宮古海峽的行動幾乎成了每年一次的例行活動。圖中為日方2019年時的留影。(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網頁截圖)

對日本來說,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局面似乎從2017年就開始鬆動,東京方面也在逐漸適應現狀。2017年1月時,中國軍隊出動了6架轟-6轟炸機、1架運-8預警機和1架運-9電子偵察機巡航日本海空域,導致日方慌張出動30架戰鬥機緊急升空;到當年12月,中方兩架轟-6k轟炸機、2架蘇-30戰機、1架圖-154偵察機和1架運-8電子戰機挺進日本海的行動就讓日方不至於慌亂應對。到2019年後,日方亦接受了中國參與中俄繞日巡航的局面。

而今,日方所能做的似乎也只剩下面對現實,並逐漸接受其為美國設置的「咽喉點」被中俄優勢兵力所監控的局面。解放軍亦將在突破美日咽喉地帶的進程中,展現自身應對海上安全威脅、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