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卸任德國總理 中國失去一位可信賴的朋友

撰文:蘇天澤
出版:更新:

2021年10月26日,德國總統施坦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在默克爾(Angela Merkel)政府卸任儀式上,向默克爾遞交了任期結束通知,默克爾正式卸任總理。不過,在大選後的新一屆政府組成前,默克爾仍將代行德國總理職權。

自2005年11月起,默克爾在德國執政16年,對塑造德國在歐洲的領導者形象貢獻良多,為德國贏得世界敬重。施坦因邁爾稱,默克爾的執政時期是「德國現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之一」。對中國來說,默克爾對推動中德、中歐關係發展,也做出了十分積極的貢獻。默克爾卸任,讓北京失去一位可信賴的朋友。

在默克爾掌舵德國的16年間,她曾12次訪問中國,其足跡北及瀋陽,南至深圳,東到上海,西至成都,幾乎遍及中國大江南北。如果沒有疫情阻隔,默克爾訪華次數應該更多,並且很可能會展開卸任前的訪華之旅,與中國領導人握手話別。

因為不能到中國訪問,默克爾前不久與中國領導人舉行了視頻會面。10月1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默克爾舉行視頻會晤,習近平對默克爾任內為推動中德、中歐關係發展所作的貢獻給予積極評價,並且習近平表示,「中國人重情重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中國的大門隨時向你敞開。」10月18日中國總理李克強也與默克爾舉行視頻會晤,並以視頻方式共同出席了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座談會。

值得一提的是,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成立於2013年5月,是中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建立的首個雙邊經濟合作顧問機制,旨在建立政府領導人與經濟界代表直接對話的渠道,為中德企業、商協會、智庫等提供建言獻策、共謀合作的平台。另外,2010年7月默克爾訪華,與中方建立中德政府磋商機制,這是中國第一次同外國政府建立類似機制。

可以說,默克爾主政德國大大推動了中德關係的發展。2016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德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20年據德國統計,中德貿易額達2,121億歐元,中國連續5年為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作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默克爾領導德國與中國發展戰略伙伴關係,同時也助推了中歐關係的發展。在默克爾的大力推動下,2020年底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完成談判,進入審批階段。

不過,因為意識形態干擾,默克爾恐怕無法看到歐洲議會批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但這不會否定默克爾對推動中德、中歐關係發展所作的貢獻。為什麼默克爾能夠突破中西方之間的意識形態干擾,積極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幾乎每年都會訪華?這應該與默克爾的人格特質有直接關係,因為她是一個理性、務實、幹練的政治家,總能夠在政治迷霧中找準方向。

2019年,面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挑起中美爭端,想盡辦法圍堵中國崛起,默克爾當年說了一句客觀理性的話。默克爾表示,世界發生了一些「構造變化」(中國崛起),「我們必須接受這些變化,而不是像在戰鬥中那樣對抗它們。」此後,默克爾還多次表示「要有決心承認中國在國際機構當中佔有的一席之地」,強調與中國建立合作關係的重要性。

與歐美很多政客喜歡用意識形態批評、打壓中國不同,默克爾思考問題總是理性、務實的,她不會被虛無縹緲的意識形態牽着鼻子走,而是能夠在批評的同時,求同存異,找到與中國合作的機會點。在美國走錯方向,帶領世界重新走向對抗和撕裂的時候,默克爾敢於站出來批評美國,強調各國合作共贏的重要性,展現了政治家的智慧和風範。

從各個方面,默克爾都是中國值得信賴的朋友。在美國操弄意識形態,意圖聯合西方盟友與中國對抗的當下,默克爾的理性、務實,堅定地與中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更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