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拜會|拜登承諾放棄顛覆中國體制 可見北京堅定立場之成

撰文:鄭真 茅岳霖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1月16日進行了超過三個小時的視頻會晤。儘管美方通稿甚為簡短,僅僅展示了三節內容,但外界仍可以從中方通稿中發現雙方事無鉅細地展示了在戰略穩定、外交安全、金融經貿及氣候變化等等領域的興趣,美國願意同中國在幾乎所有問題上長時間充分溝通,本身就有積極意義。

拜登在這次會談期間,明確承認中國為世界主要的領導者,像美國一樣,「None of this is a favor to either of our countries –- what we do for one another -– but it's just responsible world leadership. And you're a major world leader, and so is the United States(這些都不是對於我們任何一個國家的恩惠——我們為對於做的東西——而是負責任的世界領導力。你是一個主要世界領袖,美國也是)。」這是對中國的重要評價。不是特朗普(Donald Trump)時代的美國第一,而是中國也是世界主要的領導者,美國願和其一起協商問題。

拜登政府的對華耐心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布林肯(Antony Blinken)、沙利文(Jake Sullivan)等華府精英上任後首先展現的仍然是美國式傲慢。在新冠溯源問題上指責中國、利用輿論營造強迫中國低頭,讓新疆人權問題延燒為棉花大戰,類似做法和特朗普時期沒有什麼不同。

在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白宮羅斯福廳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的虛擬會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隨同(右)旁聽。(美聯社)

3月的阿拉斯加高層會晤不歡而散。北京展開了「火藥味十足」的回擊。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老毛病要改一改」,是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擲地有聲的警告。拜登氣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4月首次訪華也被安排在遠離政治中心的上海。

拜登當局作為華盛頓建制派的最大公約數,其在2021年確立後,他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上不僅維持着特朗普時期制度的慣性,這背後還加上了奧巴馬(Barack Obama)末期對華意識形態的攻擊性色彩。這使得拜登當局從3月開始就展示了自身在政治、經濟領域對北京居高臨下的一面。北京在阿拉斯加會晤、克里首次訪華等事件中的強硬姿態讓拜登政府清晰認識到了原有的一套和中國打交道的方法並不適用了。

7月末美方主動派出副國務卿級別的官員訪華,8月布林肯與中國外長王毅通電話,強調「美方無意就病毒溯源問題指責任何國家」,9月在中方特使沒有不回訪的情況下,克里第二次訪華。拜登9月與習近平通話時美國方面的通稿開始淡化分歧,非常官方的表述背後是有意維穩,不刻意發揮,避免製造摩擦。

此次習近平和拜登視頻會晤,美國方面在會晤開始之前和之後都在公關降低各方的預期,而實際上中美的討論非常充分,拜登政府能夠主動營造對話的氛圍,謀求實際,是非常明智的。

不需要表演強硬,區分誰勝誰負,坦誠面對問題才是關鍵。此次拜登和習近平的視頻會晤是過去數月北京對拜登政府傲慢姿態鬥爭的成功。

在奧巴馬還是美國總統時,中美之間的「G2」關係以及北京建議的「新型大國關係」一度成為顯學,但這種氣氛最終未能持久。(美聯社)

此外,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近日在電視訪談中說,美國正在探討降低針對中國商品的部分關稅。拜登承諾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拜登放棄特朗普政府全面對抗中國的政策改為全面激烈競爭。這些是過去四年中國堅決應對美國打壓的成功。

如果一早就放棄抵抗,拜登毫無疑問會重新拎起最簡單的關稅大棒。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貿易戰三年之後中國對美國出口又呈大幅增長之勢,中國官方11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出口按年大幅增長,月度貿易順差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近一半來自對美國的順差。

中國歷經疫情洗禮仍能在貿易戰中站穩腳跟,經濟穩步復甦,而美國至今仍在通脹的泥潭中掙扎,至少說明貿易大棒是失敗的。中國沒有崩潰,而是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實力和存在感越來越強,亦宣告了美國體制顛覆路線的破產。拜登不得不謀求同中國共存,不得不正視中國的存在,不得不構思比貿易大棒、操弄民主旗號更為縝密的策略。

不少人對中國謀求和美國平起平坐持質疑態度,認為這樣做過於冒進和出頭。現在看來完全沒有必要擔憂。中國要的美國尊重不會自動得到。美國的轉變需要有外部氛圍去倒逼。中國沒有被動承受這一切,而是在主動塑造態勢。從韜光養晦、積極作為到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北京在應對美國挑戰方面的做法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