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烏克蘭之惑」

撰文:祁賓鴻
出版:更新:

台灣長年以「美國前線」自居,並在此優越心態下,產生自己理解一切國際事務、洞悉政治運作的幻覺。綜觀台灣社群媒體、書寫平台,遍地盡是「台美關係史上最佳」、「美國必然挺台」的低廉吹捧,既鞏固民進黨一味玩火的親美外交,也替其只要民粹不顧治理的荒唐執政保駕護航。
近期台灣民意對烏克蘭的普遍支持,便是此般思維的典型產物。

關乎烏克蘭現況,烏東地區實際獨立,烏克蘭政府試圖「武統」,唯礙於俄羅斯的壓力不敢輕舉妄動——台灣若真從自身視角出發,其實最應當盼望的,是美國能夠制止烏克蘭政府以武力解決烏東問題的企圖。但如今台灣主流輿論顯然沒能弄清自身定位。

與其說台灣是因「制度之爭」拒斥統一,不如說在多數台灣群眾心中,自始便缺乏發乎「中國人身份」的視野,所謂「台灣民族主義」又夾雜了面對美國、乃至日本時,「恨不能為爾等國民」的悲哀嚮往。

兩股力道交織作用,鑄成了台灣的自我土斷,既讓其與中國日漸遙遠,也使島上人民深陷「以美為尊」的思想殖民,並以此度量世界局勢、審視自身地位,或是得出「烏克蘭就是台灣」的荒謬結論,或是以「烏克蘭不是台灣」做自我安慰。

「烏克蘭就是台灣」

面對持續緊張的烏東危機,多數台灣民眾早在探究因果脈絡前,便已先入為主判了俄羅斯「道德死刑」,原因無他,美國皆如此宣傳。在華盛頓為首的西方陣營描述下,烏東危機肇因於俄羅斯的地緣野心,是蘇聯版圖的復辟、冷戰對峙的再臨,烏克蘭則成了正邪之戰前線,遍地盡是弱小民族抗阻侵犯的不屈火炬。

2022年2月6日,烏克蘭首都基輔一個名為「不要驚慌!做好準備!」的訓練活動中,有烏克蘭民眾學習實戰技巧。(AP)

如此敘事聽來浪漫、實則膚淺,卻偏偏能正中台灣人「逢美必擁」的感官核心,從而服膺以下劇本:最大反派俄羅斯,披戴近似「中國霸權」的醜惡皮囊,欺凌堪稱「東歐台灣」的烏克蘭。

如此劇情簡單明瞭,同仇敵愾亦是發乎自然,卻偏離事實脈絡甚遠。首先,烏東困局錯綜複雜,其深層遠因,是北約在蘇聯崩解後的持續東擴,以及烏克蘭2004年「橙色革命」後,日漸強烈的「脱俄入歐」趨勢——然在多數台灣人思維中,美國僅有「國際警察」這一形象,與出手挑釁、煽動騷亂、顛覆政權等負面詞彙絕緣,故「北約東擴」雖是俄羅斯念茲在茲的安全危機,卻不對台灣人構成解釋效力,更遑論同理俄羅斯被迫出手的焦慮與擔憂。

第二,台灣扭曲烏克蘭對烏東的壓迫狀態,將身為霸權的烏克蘭政府標舉為受害者,漠視烏東人民的現況,既折射自己面對國際議題「唯美是從」的盲目無知,也意外暴露台灣與烏克蘭類似的畸形心態:分明手握打壓大棒,卻還梨花帶雨、冤天屈地。

2022年2月6日,烏克蘭首都基輔一個名為「不要驚慌!做好準備!」的訓練活動中,有烏克蘭民眾學習投擲燃燒彈。(AP)

烏東頓涅茨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盧甘斯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兩共和國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前,便對基輔當局的激進「烏克蘭化」政策心懷不滿。兩區人民在族群分類上,屬「認同俄羅斯的烏克蘭人」,既以俄語為母語,對俄情感也強於對烏認同,烏克蘭政府卻強制關閉此處俄語學校與電視節目,大力掃蕩俄語教學,埋下兩處「脱烏入俄」的憤怒火種,以至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爆發內戰,釀成烏東實質獨立局面。

而類似打壓亦在台上演。台灣近年流行聲討「中國文化霸權」,民進黨亦大力推動「復興台語」、「探詢東南亞原鄉」等文化工程,同時修改歷史教科書,清算島內中國文化,諸如前立委陳柏惟等政治小丑,更是頻借「台語」(閩南方言)質詢刷存在感,霸凌其餘「中共同路人」。

如此「位居主流,卻佯裝受迫」的扭曲姿態,為民進黨捲起千堆選票,其由此食髓知味,大力宣稱「要與全世界受打壓的弱小民族共同奮鬥」,卻在回應烏克蘭議題時一夕破功。面對烏東人民爭取獨立自決、回歸俄羅斯認同的艱困奮鬥,台灣毫不猶豫選擇了霸權方,站到用大砲轟擊人民的烏克蘭身側,為其搖旗吶喊、擂鼓助威。

無獨有偶,今日烏東衝突再起、引來俄軍陳兵,亦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為求連任,炒作「抗俄保烏」民粹心態下,調動大軍向烏東兩共和國邊境集結之果。只因美俄正值博弈時分,西方媒體身為輿論戰前線,有意矯造因果,這才讓俄羅斯成了「衝突發起方」,成功激起台灣不求甚解、虛偽造作的「同仇敵愾」。

2022年2月6日,烏克蘭首都基輔一個名為「不要驚慌!做好準備!」的訓練活動中,有烏克蘭民眾學習使用武器。(AP)

「烏克蘭不是台灣」

平心而論,如此情緒激昂又廉價,恰似每用必中的政治春藥,能讓敏感的台灣人盡皆淪陷,墮入異地共情的集體高潮,卻也註定無法持久。

從新疆「種族滅絕」議題到烏克蘭衝突,台灣的共情對象在歐亞大陸頻繁更換,民眾彷彿得了「政治中二病」,發作時每每悲憤交加、群情激憤,一副恨不得派兵解救「受迫人民」的兩肋插刀。但如此「稚氣當帥氣」的高調錶態,更多是流於唇槍舌戰的嘴上功夫,結果除了在島內形塑輿論戰線,提款「抗中保台」民粹、強化民進黨「勇者無懼」光環、加劇民眾堅信美國的盲目心態外,便無實質成效。

而導致如此結果的深層原因,亦與台烏對比有關,即烏克蘭終究不是台灣。

議題發酵之初,「烏克蘭是台灣」的情緒宰制輿論走向,並將其推向沸騰的鬥爭之巔;然而台灣看似對此議題感同身受,實則一來與烏克蘭距離遙遠;二來人微言輕,不如美俄能左右局勢走向;三來終究是崇美心態勝過關懷弱者,故其既不能與烏東人民同情共感,更不可能真正進入烏克蘭所處情境,體會煙硝的冷酷,嗅聞風中的血腥。

2022年2月6日,烏克蘭基輔一個全民訓練活動中,一名烏克蘭民眾在製作一支燃燒彈。(AP)

如此狀態,亦能解釋台灣何以依舊沉浸「台美友好」幻夢,且愈發執迷不悟。在台灣人民潛意識深處,烏克蘭確為「美國盟友」,但因其「不如自己有價值」,故而難獲「同等重視」。簡言之,台灣自認是比烏克蘭更受美國喜愛的「戰略寵物」,故眼見華盛頓炒作烏克蘭加入北約議題,將其推上與俄博弈的殘忍前線後,仍不認為自己可能步上後塵,即便美國大打「台灣牌」已成現實,台北還深覺與有榮焉。

要而論之,「烏克蘭是台灣」、「烏克蘭不是台灣」,兩種論述看似立場相反,其實代表同一種心態,並由同一群人在不同情境使用。

前者反映台灣民眾面對美國話語霸權的深信不疑、缺乏反省,政治精英將其挪以強化「抗中保台」論述;後者則暴露台灣自認「天選之人」的夜郎自大,政客們藉此盲信持續灌飲「台美友好」迷魂湯。

往復之間,烏克蘭形體變換,看似受到台灣輿論重視,其實根本從未存在過,有的只是被不斷消費的遙遠幻影。從新疆到烏克蘭,看似關心普世人權議題、在乎民族獨立自主,但一個「烏克蘭之惑」,卻說明如今的台灣主流輿論只有一個效忠對象:太平洋彼岸的那個思想宗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