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並非戰事失利 烏克蘭佈局的另一面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3月中旬,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陷入一種乏善可陳、枯燥沉悶的局面。相對於開戰前兩天的全面空襲、小隊突擊、訊息轟炸,以及此後的部隊穿插、重點城市的圍困,俄、烏雙方充分展示了現代常規戰爭照本宣科的一面。

這種地圖罕有突然變化、前線缺少激烈衝突的作戰讓不少人覺得俄羅斯身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威風似乎也因此受損。很多對現代軍事一無所知的普通人還以為俄羅斯多少具備一點蘇聯在「西方-81」大演習期間橫掃歐洲的餘力。

於是,俄軍因後勤保障不足而陷在烏克蘭鄉村泥土裏,任由鄉民拖走或破壞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就呈現了一種象徵的意味。它讓全球很多熱衷看圖說話的觀察家找到了論據,譬如面對歷史無盡潮流放言「歷史的終結」的福山(Francis Fukuyama)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些人眼中,普京(Vladimir Putin)及其治下的莫斯科恐怕已經外強中乾,它既然不能在東烏克蘭地區快速製造一個包圍圈,一舉聚殲十幾萬以上的烏克蘭軍隊,那麼他在進攻受挫之際就展示了自己的乏力,而烏克蘭的原野似乎會見證俄軍潰敗,烏軍勝利歸來的局面。這種俄軍不能速勝即速敗的調子隨着烏軍誇張的戰報正變得頗有些市場。

但總的來說,戰場上的局面對烏克蘭已經變得很不樂觀了。俄軍即便保障不力、後勤配套有限、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大戰果等問題,它仍然是一支具備合成打擊能力的現代化軍隊。它在烏克蘭的困境與其出動兵力相對有限、對當地情報了解不足以及行動大方向的模糊有很多關係。它使得前鋒只有數萬卻要兵分多路,難以得到本地民眾支持,又在所謂的「維和」與所謂的「打擊法西斯」(實為推翻烏克蘭當局)的目標中首鼠兩端的俄軍難以施展手腳。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正處於一種有心妥協,無處訴衷腸的困境。這使得他塑造的硬派愛國形象越豐滿,日後和議一成,他的形象就會崩塌得越厲害。(美聯社)

到3月後,隨着俄軍逐漸認清情況,便開始調動後續部隊,把前鋒穿插區域充實為佔領區域,並以空中及火力優勢將烏軍各集團限制在其駐地使之各自為戰、不得相顧。考慮到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當局無意發動人民戰爭,只寄希望於北約、歐盟救一把,而北約斷不敢冒着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主動攻擊俄羅斯。那麼,只靠少數正規軍死守大城市的烏克蘭的命運即已確定了。

此外,戰場之外的宏觀格局也決定了俄羅斯即便遭遇西方全面「制裁」,莫斯科一側仍然有應對的底牌。觀察家早就發現,在烏克蘭問題上,西方和俄羅斯的對峙再次顯示出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高度依賴。就目前情況來看,儘管美國和歐盟做出了努力,但還沒有找到這些供應的直接替代品。而2021年因美國天量「放水」、「無限量印鈔」而加速推進的全球大通脹及大宗商品超級周期更已成為俄羅斯制衡西方的關鍵。

俄軍在前期推進過快,導致後勤脱節拋棄裝備後,終於開始想到步步為營。但此前留下的破爛足以讓烏方拍幾張合適的照片。(美聯社)

的確,美國與歐洲開始了一場從太空到航空,從晶片到油氣,從金融鏈到產業鏈的全面對俄制裁,但他們終究不敢對核心產業,即能源輕舉妄動。在歐洲,俄羅斯的煤炭、石油、天然氣一直佔據進口較高比例。即便是能源自給的美國,該國在2021年平均每月也要從俄羅斯進口超過2,040萬桶原油和精煉石油產品,用以滿足其石化產業需要。更不用說市場行情已經先人一步給出刺激的反饋。

在美歐考慮對俄羅斯能源出口發動制裁之初,國際油價的飆升已經使得美國國內的平均汽油價格突破了每加侖4美元的整數大關。據美國汽車協會統計,3月6日時,美國全國汽油平均價格已經升至2008年7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至每加侖4.009美元,而油價一向比較高的加州汽油價格則已經升至每加侖5.288美元。

在歐洲,天然氣方面的主要交易指標——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格在過去一個月的漲幅也接近了80%,並且在近日創下了紀錄新高。受烏克蘭形勢影響,倫敦洲際交易所(ICE)數據顯示,3月7日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一度漲到近3,900美元/千立方米,是2021年第一季度價格的十倍以上。

更糟的是,隨着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的到來,以天然氣、電力短缺為標誌,以俄羅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為代表的產油國陣營的減產等行動也逐漸產生了效果。市場的指標早已超出了高盛公司的經濟學家柯瑞(Jeff Currie)、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研究團隊的預期,譬如北海布倫特原油在2月24日後油價即超過每桶100美元,在3月7日時達到每桶139美元,並穩定在每桶110美元一線;美國WTI原油也幾乎以同樣規格一路飆升。加之沙特和阿聯酋等主要產油國又拒絕與美方對話,沉悶的烏克蘭戰場比起這邊的超級周期石油戰,便不免有些失色。

與此同時,烏克蘭戰事似乎還攪動了另一種變局的呈現。也就在2月上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月4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舉行會談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即以「上不封頂,不斷攀登新高」形容兩國關係,並稱中俄關系這列快車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站,只有加油站。這種在烏克蘭戰事醖釀階段拋出的宣言而今似乎已有了更多的含義:俄羅斯在捲入戰爭之後,也越來越需要北京。

蘇聯解體至今,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下降,軍事強國的背後,經濟成為莫斯科最大短板。在全球前十大經濟體中,已經沒有俄羅斯的身影。俄羅斯經濟上的落後導致其難以與美國分庭抗禮,即便俄羅斯不是美國針對的最大目標,這也不意味着俄羅斯沒有壓力。

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多年來一直難以調和說到底是西方並不認同俄羅斯。在西方眼中,俄羅斯的東方身份是一種「異類」。這種狀況並未隨着中國崛起取代俄羅斯成為最大目標而有所緩解,美歐對中俄的打壓力度從來沒有降低,近年來反而增強了。綜合實力日趨下滑的莫斯科更加需要「夥伴」來應對來自西方的敵意。國際格局已經到了最激烈交鋒時期,背靠中國仍然是俄羅斯的最佳選擇。它也將成為北京所預言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