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論戰︱中國反擊砲火「化零為整」 針鋒不相對成下一道考驗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針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5月26日「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對華政策演講,中國外交部在6月19日傍晚推出長達四萬字的完整回應《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和事實真相》,細分為21點,對於布林肯的說詞一一拆解,表達中方在相關問題上的態度,並以中國政府的立場還原「事實真相」。可以說是近年中美博弈輿論戰場上,一份「百科全書」式的「題庫」與「詳解」。

回應布林肯對華「文獻回顧」

2022年2月,拜登(Joe Biden)政府發布了任內首份《美國印太戰略報告》(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但內容倉促僅有19頁,令外界霧裏看花,因此對於布林肯的對華政策演講「寄予厚望」。結果演講推遲到拜登結束亞洲行之後,如同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孫成昊所總結的,這場對華政策演講反而成為了無新意的「文獻回顧」。

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期間經過中美防長在香格里拉對話會的交手,以及楊潔篪與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盧森堡長達4.5個小時的對話,中國外交部選在一個星期天傍晚,先後拋出《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和事實真相》的英文版與中文版,究竟是「精準反擊」還是「擂起戰鼓」,其政治效應仍在發酵的過程中。

仔細剖析這份文件總共21點的「謬誤和事實真相」,在結構上很明顯看出可以分為三大區塊。第一大區塊涉及了國際秩序與新冷戰的議題,以及涵蓋於其下的民主與人權等意識形態論爭。第二大區塊涉及的是區域議題,包括了敏感的新疆和香港問題,以及近期成為中美博弈核心熱區的台灣問題,還有從烏克蘭與印太戰略延伸出來的地緣政治。第三大區塊則是中美貿易戰開打以降,中美在市場、科技、資訊、糧食等面向開展出的多重角力。

「多點鋪墊」與「化零為整」

事實上,上述中美之間不斷攻守易位的戰場,並不是布林肯一席對華演講便能夠一蹴可幾的態勢,而是中美進入大國博弈格局之後,兩國之間所不斷積累下來的結構性矛盾。因此,於今這份四萬字的《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和事實真相》,當然亦不是中方一夕橫空出世的產物,而是一段時期以來應對美國圍堵中國的「集大成」,既是一面厚實的盾,也是一把並不令人陌生、且透過實戰不時磨利的矛,充分表達了對於拜登政府在中美關係上的不信任。

《香港01》記者梳理了2020年以來中國政府透過「事實真相」的表述方式,對於美國對華論述的一系列回應文件。暫且不論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固定於每年3月發布的年度《美國侵犯人權報告》,由外交部層級發布的文件就包括了:《美國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涉華謊言與事實真相》(2020年5月)、《關於涉華人權問題的各種謬論及事實真相》(2020年7月)、《美國就單方面要求中方關閉駐休斯敦總領館散布的謊言與事實真相》(2020年7月)、《美國損害環境事實清單》(2020年10月)、《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2020年10月)。

由內地官媒新華社層級發布的文件,則包括了:《關於涉疆問題的謊言與事實真相》(2021年4月)、《美政客究竟和誰站在一起?──美方就涉港問題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事實真相》(2021年8月)。還有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管的全國性學術組織「中國人權研究會」名義,在2020年6月至7月連續發表的《新冠肺炎疫情凸顯「美式人權」危機》、《嚴重歧視與殘酷對待移民充分暴露「美式人權」的偽善》與《貧富分化導致美國人權問題日益嚴重》。

2021年4月7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揭批「美國侵犯人權五宗罪」。其中之一包括了「殖民主義」,趙立堅表示:「美國歷史上對印第安人進行系統性種族清洗和大屠殺,犯下罄竹難書的種族滅絕罪行和反人類罪。」(新華社)

這類聲明文件的論述風格,很鮮明地指明美國如何誤解和曲解中國問題,在義正辭嚴澄清事實的同時,揭露美國對內對外的陰暗面,充滿「在刮別人的鬍子之前,先把自己的刮乾淨」的意味。換句話說,攤開甫公布的這份《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和事實真相》,便能看到其「有備而來」,乃是基於以上幾份文件的多點鋪墊,從而進一步「化零為整」的戰術做法;並且與時俱進,在其中更新了具體事例,比如以「在美國買槍比買奶粉還容易」調侃了美國一番。

體現中國邏輯的論述話語風格

平心而論,美國站在蘇聯解體後「歷史終結論」的意識形態制高點上,再加上西方世界遏制中國崛起的「共識」,布林肯等美方高層得以透過抽象式價值體系的號召,以及帶有高度宣傳包裝、「感動人心」的政治語言,對中國發起既競爭又對抗的攻勢。而中國作為不斷宣示「永遠不稱霸」的再崛起大國,則在防守的位置上,發展出了一套就事論事、娓娓道來的敍事風格,希望透過中國傳統文化「以理服人」的底藴走進世界,靠着理據和實力說話。

不只是外交上的較量,這套敍事風格也能在台海問題上看到。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民進黨政府明確拒絕「九二共識」,而最大在野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訪美期間,為了爭取美方信任,將「九二共識」淡化為「沒有共識的共識」,等於是退回到陳水扁執政初期的模稜兩可。面對如此情勢,大陸官方的做法,就像6月15日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的回應方式,回到1992年的歷史現場,從頭細數當時台海雙方的說法,以及「九二共識」形成的來龍去脈,堅持「九二共識」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不容任意扭曲」。

中國官方這樣一套獨特的論述方式與風格,最大的優勢是堅守立場、不允許模糊空間,當然更是一以貫之的兼顧歷史、理論與現實。而且相較於美國以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合理化其所作所為,中國對外話語的穩重,反而像是一位既存國際秩序和國際關係準則的維護者。從中也能看到中方基於文化傳統和歷史經緯所形成自洽的「中國邏輯」,「聽其言觀其行」不只是針對對手的原則,也適用自我要求──「把話都撂在這裏了,做不做得到,歡迎大家來檢視」。

6月15日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台媒記者提問大陸方面是否會考慮與台灣方面尋求一個新的、更適合當前兩岸解開僵局的「共識」?發言人馬曉光回應,「九二共識」不是一個名詞符號,更不是文字遊戲,是兩岸有關方面受權商談達成的,體現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新華社)

扭轉國際話語戰場的弱勢處境

然而,在激烈且腳步快速的博弈局勢之中,中國這套論述話語風格,也明顯地陷入了「針鋒不相對」的新一道難題。大部頭、大篇幅的宏大敍事,或許能夠調動起自中美貿易戰以來,即對美國處處劍指、掣肘中國之做派感到義憤填膺的民族主義湧動,達到在思想上團結內部、同仇敵愾的效果。

比如《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和事實真相》所列舉的第五點謬誤:「美國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有深刻的分歧,但這些分歧是政府和制度之間的,而不是兩國人民之間的。」美國確實在這個問題上錯判形勢,它越是想靠着小動作挑唆激化,越是令中國人民認同且支持政府立場,也讓類似批判美國的官方文件,在國內輿論場贏得大聲喝采。

問題在於,這樣一份理應「回敬」布林肯的反擊性文件,也體現了中國在國際話語權戰場上的弱勢。四平八穩、面面俱到、如數家珍的內容鋪陳,像是扛着輜重上到戰場,面對的卻是輕裝上陣的敵手,其力道往往被美國和西方一頂「戰狼外交」的帽子給解消。現代化戰爭講究高技術兵器,包含了信息化戰爭,中國在尖端武器上的推陳出新,更需要擴及運用於輿論之戰,形成一針見血、單刀直入的現代化論述風格,扭轉話語劣勢,直指要害。

《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和事實真相》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存證,詳實紀錄了美國在國際輿論場上對華發起的遍地烽火,更體現了左右世界秩序激盪重組的中美大國博弈,其中佈滿的顛躓跌撞與暗潮洶湧。它也是一個挑戰,如何在一個頻率上對美國針鋒相對,考驗着中國話語現代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