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多安戰後首訪烏克蘭 土耳其的「積極不結盟」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俄烏戰爭開打近六個月,作為黑海強國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才首次訪問烏克蘭,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和同時到訪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會面。跟這幾個月來訪問烏克蘭的西方領袖不同,埃爾多安並沒有到首都基輔視察,卻選擇了西部接連波蘭邊境的大城利沃夫(Lviv)。此一選地,與月初埃爾多安到俄羅斯黑海城市索契(Sochi)與普京的會談相較,頗有遙相呼應的平衡之感。

外交姿態上的平衡,也反映在外交政策之中。埃爾多安當局,自開戰之初以來,已將作為北約成員的土耳其擺在面面俱圓的中立位置。戰爭初期的俄烏和談多由土耳其促成;7月22日達成的黑海糧食出口協議,土耳其與聯合國一同扮演了居中溝和的角色,伊斯坦堡更成為了檢查糧船進出黑海的中心。

居中溝和的成果

根據上周四(8月18日)土方公布的數字,糧食出口協議之下共出口了62.2萬噸穀物或其他食品。相比起烏克蘭尚有高達1,800萬噸的去年收成,這固然是杯水車薪,但自協議達成之後,國際小麥價錢的確進一步回落,甚至達到了比2022年初還要低的水平;上周美國也為聯合國全球糧食計劃署(WFP)購入15萬噸烏克蘭小麥以緩和全球糧食危機。可以說,黑海糧食出口協議的確有了一些正面影響,其中土耳其可算是功不可沒。

在俄烏近來就歐洲最大扎波羅熱(Zaporizhzhia)核電廠的連串爆炸互相指責的緊張局勢之下,埃爾多安就重提由土耳其再扮演俄烏和平談判的調解人角色,呼籲兩國儘快回到談判桌以結束戰爭,聲稱澤連斯基與普京也同意戰爭將在談判桌上結束,並指出「人們都不想經驗另一次切爾諾貝爾(Chernobyl)」。同時,澤連斯基也聲言烏方已與聯合國達成讓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派員到扎波羅熱核電廠的安排——不過雙方就IAEA途經俄方還是烏方土地進入核電廠,以至現時佔據核電廠的俄軍應否撤走,都有不同意見,此「安排」大概只能停留在紙上。

埃爾多安訪問利沃夫當日,該城街頭出現反俄示威。(美聯社)

埃爾多安此行雖然除了一項幫助烏克蘭重建的協議外,就沒有帶來任何實質成果,但從黑海糧食出口協議的談判由絕望逐漸演變至成事的先例來看,人們也不得不承認土耳其的正面角色。《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日前更刊登了一位華盛頓智庫資深分析師的專文,文中呼籲一直對俄採行零和遊戲式制裁的西方國家要向土耳其學習。

然而,在西方的主流角度來看,埃爾多安此刻正在扮演一個不甚討好的「兩面人」角色。

土耳其的俄烏平衡

自開戰以來,埃爾多安女婿Selçuk Bayraktar領導的軍工企業Baykar一直向烏克蘭供應無人機,成為了烏方在戰場上抵禦俄軍的一大利器,Bayraktar曾聲言絕不會將無人機供應與俄國,本月初更得到土國政府同意在烏克蘭購地興建無人機工廠,實行「在地生產」,惹來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嚴詞警告該工廠「將必定成為去軍事化的即時對象」。而且,土耳其也利用國際法的權力禁止了不以黑港港口為基地的俄羅斯艦隻進入黑海,限制了俄方海軍的增援能力。

但另一方面,土耳其卻沒有跟從其他北約盟友針對俄羅斯的制裁,甚至對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的申請多加阻撓。

對於反普京的出走俄國知識分子,以及親普京的巨富,土耳其都無任歡迎。在戰後被迫出售車路士球會的艾巴莫域治(Roman Abramovich)就將其至少總值12億美元的遊艇改泊土耳其的港口。

在8月5日埃爾多安與普京在索契的四小時會談之後,土耳其決定將以盧布購買俄國天然氣,並擴大俄國支付系統Mir的使用,以繞過西方的SWIFT制裁,並加強雙方在交通、農業、工業、金融等各範圍的合作。對於通脹高企、貨幣不斷貶值的土耳其而言,這些政策皆出於自利考慮,卻明顯在國際外交場域之下不理西方反對而扶了俄羅斯一把。

2021年底至2022年初的敘利亞形勢圖。埃爾多安5月已表明過再次進軍佔領敘利亞北部庫爾德武裝分子控制區的意圖,卻尚未得到在當地存有勢力的俄羅斯和伊朗同意,土方的親俄行動和表態亦有可能是對此的交換條件。(Jusoor for Studies )

而從貿易數據上看,西方各國也開始擔心土耳其會成為俄國繞過制裁的途徑。從本年7月的數據來看,土耳其對俄出口額從一年前同期的4.17億美元大幅升至7.30億美元,其從俄國進口的總額則由一年前的25億美元大升至44億美元,使俄國取代了中國成為了土耳其的最大進口來源地。未來,因聲譽和制裁考慮退出俄國的西方企業,可能會透過土耳其作為中介將可能受禁的商品出口到俄國。

西方各國無計可施

對於土耳其的「不忠」,西方各國其實都束手無策。雖然有輿論猜測歐美政府可以呼籲企業退出土耳其,威脅土國經濟,作為對土的懲罰,但這樣做只會使土耳其這個長年與西方有緊密合作的北約盟友進一步靠向俄國,造成黑海和烏克蘭戰場上更不利西方的形勢。因此,西方各國對於埃爾多安的「越軌」行為大體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甚至是妥協為上的態度。

對於土耳其購買俄國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美國只將土耳其踢出F-35計劃,不敢對軍工業以外作更廣泛的制裁;對於土耳其阻礙芬蘭、瑞典兩國加入北約,拜登當局答應了支持向土耳其出售F-16戰鬥機的要求,芬、瑞兩國則同意不再支持庫爾德人——上周,瑞典更決定將一位在土被判欺詐罪成的土耳其公民遣返土耳其,該名人士的名字正在土方對瑞典的73人遣返名單之上。

同時,由於土耳其一直幫助歐盟收容大體來自敘利亞的約370萬難民,讓歐洲可避過新一波難民危機,這張「難民牌」就成為了近年埃爾多安對歐施壓的利器;而且,在俄烏戰爭開打之後,歐洲將更加依賴經土耳其進入歐洲的阿塞拜疆天然氣供應管道,甚至未來可能從以色列經土耳其進入歐洲的管道。於是,歐盟近年來對於土耳其在東地中海與希臘的領海爭議、土耳其退出防止對女性暴力的《伊斯坦堡公約》等等都不敢作出具體行動回應。如果土耳其果真被俄國用作規避歐盟對俄制裁的工具,歐盟制裁的威信將會受到嚴重挑戰。

8月5日,埃爾多安與普京在索契進行了長達四小時的會面。(美聯社)

積極的中立

其實,土耳其在俄烏戰爭之中的種種外交操作,以及其近年來在地緣政治中為保障其中立地位而作的鋪墊,對於在世界逐漸走向一種二元對立、甚至可以被稱為「新冷戰」的局面中各個不願意加入任何陣營的國家,都有重要的啟示。

土耳其的戰略可以歸納至少三點。一是基於自身利益,不作陣營式思維,仔細區隔對立與合作的不同層面(例如土耳其在敘利亞與俄國的對立,就從沒有影響到雙方在其他層面的合作);二是要盡力建立自己的關鍵籌碼,使自己能為不同陣營的國家創造價值;三是要能主動製造出各方都不能否定的正面影響。

在「新冷戰」的討論之中,人們對於「中立國家」或「不結盟國家」的討論,往往傾向將他們定位為一種只求不站隊的消極角色,卻似乎欠缺了對這類國家如何積極營造和利用其不結盟地位的思考。土耳其在俄烏戰爭中的行動,卻證明了中立國家積極作為的可行性和潛在價值。

目前,除了與俄烏直接相關的地緣政治上,土耳其也開始與以色列、沙特、埃及,甚至是亞美尼亞這些傳統上有衝突的國家改善關係。土耳其未來的地緣大佈局實在價值各方小心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