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中方不應輕易對歐洲對德國講狠話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德國經濟部近日據報將採取措施降低對華依賴,中方對此的回應整篇回應都非常好,有理有據,態度坦誠真摯,唯最後一句「不要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警告,讓人頗感意外,有以下幾點思考,希望能引起注意。

第一,在中美戰略對抗態勢下,歐洲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我們當考慮到歐洲的特殊情況,盡力處理好與歐洲的關係,而如何處理好與歐洲的關係,需要大視野,大智慧。

歐洲和美國共享歷史、文化、宗教等價值意識,而且因二戰、冷戰及戰後重建等原因,結成了同盟關係,但是在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上,歐美之間一直存在相當大差距,即便是在中美關係的最糟糕的五六十年代,歐洲仍然和中國保持着相當微妙的關係,成為中國突破美國封鎖,在與美蘇兩大陣營的鬥法中獨樹一幟的一處立腳之地,歐洲在當時被我們歸入「第二世界」,並不盡然是從鬥爭的角度來處理問題,對歐團結的用意其實比鬥爭更強。

除了意識形態與價值層面,歐洲和中國沒有直接利害衝突,相反雙方具有非常強勁的經濟聯繫。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雙方存在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衝突,美國現在正利用這一點,通過和歐洲的特殊盟友關係來動員歐洲國家與社會孤立中國。而歐洲,在此期間顯然有自己的考慮,他們想和中國保持經濟聯繫,不與中國陷入結構性衝突,同時又受制於國內普遍民意以及美國的外交劫持,再加上內部政黨政治和中歐意識形態衝突等原因,不得不做一些在中國看來很不爽的事情。所以,如何在戰略層面把握好中歐關係,在每一個具體案例上處理好與歐洲相關國家之間的關係,非常考驗我們的外交智慧。

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掛的中國國旗和德國國旗。(Getty)

人們要認識到中美鬥爭結構下歐洲的重要性,在日本已經基本表明態度的情況下,如果歐洲也向美國看齊,與美國對標站到一起,那麼在經貿、科技、政治外交等領域,對中國將極為不利,那就等於是在中國與歐美日之間劃了一條鴻溝,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與民族復興大業,對每個市場主體與家庭個人的生活來說意味着什麼,不言而喻,也沒必要回避。相反,如果能處理好與歐洲的關係,使他們能在中美之間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具有一定的戰略自主意識,那麼對中國而言,在經貿、科技、政治外交等領域的意義也不容小覷。

第二,在中歐關係中,中德關係是一條主軸,如何處理好與德國的關係非常重要。

德國是歐洲「發動機」,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同時也是一個科技與製造業強國,更關鍵的是德國和美國之間一直存在非常奇特的關係,具有比其他多數歐洲國家更強烈的自主意識,同時又和中國存在着極為強勁的經貿聯繫,不僅德國在中國有大量投資,中國也通過這些投資,大大提升了自身科技水平與製造業能力。在中國,人們對德國的印象普遍不錯,在歐洲,如果對不願意和中國陷入新冷戰的國家進行排名,德國也一定在前三位。所以,處理好與德國的關係,珍惜雙方外交基礎,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

第三,對德國從默克爾到朔爾茨對華外交的轉變當有正確認識。

和默克爾相比,朔爾茨的對華外交確實進行了某些技術性調整,而且雜音也更大一些。這是由中美戰略對抗關係的發展演進與德國自身的政治結構變化決定的。默克爾時代,一方面她在國內的政治基礎更牢固,一方面中美關係的對抗還未到一定程度,而德美關係卻因為特朗普的單邊主義行動嚴重受損,但是到了朔爾茨時代,這些影響中德關係發展的內外元素都發生了一定變化,所以朔爾茨及其內閣成員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上,肯定會和默克爾年代有一定差距。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並處理這種差距呢?我想這就必須回到上面第一、第二兩點,要以這兩點為指導和依循。國與國關係其實人與人、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尊重彼此的差異,尊重對方的選擇,要儘量多來往,沒有根本性利害衝突的情況下,儘量少說或不說狠話。狠話說起來過癮,聽起來得勁,特別在今天的網路社會容易引起共鳴,但是對雙邊關係來說卻往往是災難性的,這方面有太多的經驗的經驗值得借鑑,也有太多的教訓值得汲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