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消亡中?│由「腦死論」到「歐共體」:馬克龍的歐洲焦慮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由意大利、德國、捷克、波蘭,包圍着馬克龍的歐洲國家,一個個的出現民主危機。在「歐洲共同體」,全歐洲44國首腦聚首一堂的畫面相當矚目,歐洲卻處於「最分化」的時刻。
10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牽頭成立的「歐洲政治共同體」(European Political Community, EPC)於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首屆會議。憑着這個比歐盟更廣闊、更鬆散的新組織,馬克龍能化解西方如今面臨的民主危機?

「民主消亡中?」之一

馬克龍在2019年11月一次專訪形容北約(NATO)已處於「腦死」的狀態。「腦死論」在歐洲以至西方政壇引發重大迴響,而馬克龍亦不悔以此比喻,亦指北約,有大量問題有待解決:美蘇《中程導彈條約》(INF)失效以後的環球局勢、對俄關係、土耳其問題、誰是敵人等疑問。西方國家民族主義升溫,內部極端化等問題,今年的俄烏衝突爆發,更是對歐美民主國家盟友的重大考驗,凸顯着各國的貌合神離,在各自利益盤算、高脹高企溫飽成疑之下,民主聯盟的「核心俱樂部」也難免出現了裂痕。

法國總統馬克龍屢次表達對西方「自由民主」之憂。(AP)

就在數周前,馬克龍接受專訪時,再次言及對西方「自由民主」的憂慮。

馬克龍於9月22日出街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坦言,擔心西方自18世紀以來所建立的一套將化為烏有。「我想,我們有重大的民主危機,我該稱之為自由民主。為何?作為開放及非常合作的民主社會,會對你的人民造成壓力、引致動盪。」當馬克龍被記者問及是否擔憂美國民主時,他迴避說「擔心所有民主體制,不喜歡對別人說敎」。CNN並形容,馬克龍「顯然是對美國選舉受攻擊感到焦慮」。

言猶在耳,意大利在25日的選舉選出了二戰以來最極右的執政聯盟,極右政客梅洛尼(Giorgia Meloni)當選成該國首位女總理。加上匈牙利、波蘭等早已由右翼專制政體,極右翼抬頭對於歐洲民主產生什麼效應,是否等於扼殺民主仍是一種悖論。但縱觀全球,越多越來的民主國家正偏離「自由民主」的理想狀態。

無何否認,過去三十年,歐洲人民都過着繁榮安穩的日子,也使「自由民主」看來在歐洲暢順運作,演活了「歷史終結」的劇本。但今年二月以降,烏克蘭戰爭無疑是歐洲民主過去三十年的最大試煉,也再度敲響了歐洲的地緣政治警號。

儘管西方對於烏克蘭問題槍口都是一致對外,附和着華府「民主對抗專制」的主旋律。但隨着戰火對歐洲之波及日深,歐洲對着大西洋彼岸的盟友的嫌隙也加深。其中,馬克龍對美國的抱怨是顯而易見的。

歐盟內部在天然氣「限制」及集體採購問題上各有所思。(AP)

能源危機擴大 凸顯友誼的脆弱

10月6日,馬克龍在巴黎一個企業家峰會上,抱怨美國抬高天然氣售價並非「真朋友」應有所為,形容彼此團結起來制裁俄羅斯像個「自由鬥士」,但在能源交易上卻盡是分歧。「本著偉大友誼的精神,我們會對我們的美國和挪威朋友說:『你很棒,你為我們提供能源和天然氣,但不能持續太久的一件事是我們多付四倍的錢比你賣給你的行業的價格』」,「這不是友誼的真諦」。

同樣深受能源危機困擾的德國亦然,副總理兼能源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10月5日接受訪問時亦開腔指責美國,及其他「友好」國家,有時天然氣售價也會開出天價,促請美國與能源火緊張的歐洲團結起來。

自俄烏衝突以來,美國趁機鞏固了在北約的領導地位,聯合歐洲盟友削弱俄羅斯實力,同時又讓法德等國轉買美國天然氣,美國在此之上漁人得利。面對不斷攀升的天然氣價格和電價,歐盟委員會計劃未來數周推出「限價提案」,以聯合採購及集體談判以避免推高氣價。馬克龍的法國、意大利、西班牙都支持這個做法,但德國、丹麥、荷蘭等都持反對意見;另一邊廂,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月初提出200億歐元的巨額本國能源補貼,亦遭到其他歐盟成員國反對。由此可見,歐洲內部及歐美之間單單是圍繞「限價」已有莫大分歧,在能源安全上西方似未能「有難同當」。

美國在烏克蘭戰事上不折不扣是隔岸觀火,更樂於火上澆油。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6日於民主黨一場競選籌款活動中表示,如今發生「核末日」(Nuclear Armageddon)的風險是自上世紀60年代古巴導彈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此一席話不禁惹來馬克龍回嗆:「我們在評論核衝突風險時必須謹慎」。白宮方面事後第一時間出來降溫,新聞秘書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指拜登的嚴峻警告並非基於情報評估,美國並沒看到有任何迹象表明普京決定部署核武。

儘管馬克龍在專訪中,把西方民主危機歸咎於社交媒體,釀成「假新聞」及「新相對主義」,但對美國在天然氣價格上給盟友「背後捅刀子」、在核威脅上「加鹽加醋」的煽動行為,令這位已屆第二任期的「歐洲大佬」顯得不是味兒。

10月13日,法國罷工工人聚集在法國北部的TotalEnergies油庫入口處。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承諾,該國加油站的情況將很快恢復「正常」。(AP)

國內自身的民粹威脅

抱着理想主義的馬克龍一直是西方和民主的堅定支持,致力讓北約支持烏克蘭。但如今,法國國內自身亦面臨高漲的右翼民粹主義,能源價格高居不下,也令馬克龍政府面臨更大的政治和社會風險。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Total)工人已連一連兩週罷工,使全國煉油廠總產量大減六成,油站因燃油短缺導致大排長龍,有人甚至開始囤油。右翼政黨趁機於巴黎上街示威,要求法國退出北約及歐盟,高喊「馬克龍下台」。

撇除社交媒體與假新聞的催化作用,實實在在的能源價格及經濟問題,在歐洲社會已埋下動盪不安的種子。歐盟內部分化在如今的「逆境」下更是現形,能源供應緊急,如海嘯一樣撲面而來,衝擊民生。又正如,馬克龍發表北約「腦死論」之時,西方陣營對於俄羅斯的態度本身就有親疏之分,在齊心援烏半年後,各國也難免有所動搖。

《紐約時報》評論員Ross Douthat撰文指,世界確實沿着多極路線對烏克蘭戰爭做出了回應,「沙特阿拉伯冷淡回應拜登政府要求增加石油產量的請求只是一個新例證,說明反俄聯盟本質上是一個西方聯盟,印度、中國和沙特阿拉伯則扮演着更加無所顧忌和複雜的角色」,「與此同時,西方的團結即使明顯超出普京的預期,但仍是一張薄網,掩蓋着更深層次的脆弱」。

歐盟領導人於10月7日星期五在捷克布拉格的布拉格城堡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合影。(AP)

歐盟內部的脆弱性,無疑在烏克蘭戰爭中加速惡化。

自烏克蘭戰爭以來,歐洲多國建制派在選舉中遭遇挫敗,包括瑞典、匈牙利與意大利。意大利選出自二戰以來最右翼政府,以梅洛尼作代表的極右力量入主總理府,意大利在德拉吉(Mario Draghi)執政下難得的一段穩定時期結束。Douthat指出,「歐洲才剛剛開始感受到其天真的能源政策的代價,西方經濟體在助長通膨措施和可能引發的衰退的解決方案之間進退維谷。」

Douthat的文章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深陷泥沼,可見俄羅斯並非「自由世界秩序」強大的挑戰者;中國不惜犧牲繁榮與全球影響力維持清零政策;伊朗這伊斯蘭共和國亦正承受一波抗議浪潮。他引用了右翼分子阿納尼亞(Richard Hanania)文章說,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認為自由民主制度缺乏看似合理的意識形態競爭對手,但「2022年對於福山那套老生常談的觀點來說,是相當不錯的一年。」

緃使「非自由主義」國家今年各面臨自身的窘境,但自由主義陣營的西方社會同樣千瘡百孔,世界對於「後自由主義」的想像將會持續下去。「因為自由主義仍然走在一個通住不愉快目的地的道路上——貧瘠、支離破碎、停滯不前、反烏托邦…所有關於烏克蘭戰爭鼓舞更廣泛自由主義復興的樂觀情緒,並沒能改變這一現實。」Douthat說。

俄烏戰爭:俄羅斯總統普京2022年9月21日下令局部軍事動員,徵召30萬名預備役公民入伍。圖為2022年9月21日,塞爾維亞示威者抗議俄羅斯的動員令,一名男孩手持寫着「停止戰爭」的標語牌。(AP)

反俄體質的歐洲政治共同體

這似乎對於馬克龍牽頭成立的「歐洲政治共同體」(EPC)亦具諷刺意味。

馬克龍5月於歐洲未來會議的閉幕禮上,已道出了成立「歐洲政治共同體」的設想,把英國、烏克蘭內的非歐盟國家納入政治對話及合作平台之內。

面對新的地緣政治背景,我們顯然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思考我們的歐洲、其統一及穩定,同時不削弱我們歐盟內部建立的親密關係。
馬克龍

馬克龍把EPC直接呼應了法國前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與捷克前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在1991年前蘇聯解體時,提出建立「歐洲聯邦」(European Confederation)。雖然當年密特朗的提議無疾而終,但歐洲如今面對的問題依然存在:「我們如何從政治角度在比歐盟更大的範圍內組織歐洲?」

馬克龍表示,這個新組織容許堅持歐洲價值觀的「民主國家」在此空間內尋求政治、保安、能源、交通、投資等範疇合作。但是,44國顯然各有政治利益、欲推動的議程:烏克蘭不會只滿足於加入EPC、已脫歐的英國將試圖主導這個新組織、被指專制的土耳其將不可避免成為焦點、土耳其與歐盟成員希臘的世仇未解、西巴爾幹國家對於加入歐盟已耐性耗盡……

被西方指摘趨於專制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獲邀出席「歐洲政治共同體」首次會議,意外成為焦點。(AP)

況且,這個新的歐洲機構乃建基於「援烏反俄」的基調下,恐怕難走得很遠。畢竟在這個泛歐洲組織內,44國對於俄羅斯的態度、經濟依賴程度,以至地緣上的距離不一,隨着能源價格影響深化,歐洲內部分化只會加劇。

面對美國的「趁火打劫」,歐洲內部能否團結一致也是極大的疑問,因此,跟中國、中東、東盟等的關係也變得重要,畢竟連自身盟友都說不上「真朋友」時,實質經濟利益之下價值觀也顯得脆弱。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10月11日在柏林一個會議上也表示,跟中國脫勾並非歐盟企業的選擇:「歐盟應該繼續以務實的態度、而非天真的態度與中國打交道。我們的貿易關係需要更多的平衡和互惠。」

近日,卸任後相對沉默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兩度開腔,呼籲人們應「認真看待普京的說話」,並稱「有俄羅斯參與歐洲才能持久和平」。默克爾這番話的時機,剛好碰上EPC本月初的首次會議而來,似乎是隔空給馬克龍的肺腑之言——勿帶領的歐洲一直走上跟俄羅斯對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