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經濟雙軌推進 中美關係正在解凍?不要太樂觀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自11月14日中美元首會晤之後,兩國啟動了不同領域的一系列密切互動。11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印尼巴厘島見了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11月18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泰國曼谷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Chi Tai)進行了坦誠、專業、建設性的交流;11月19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透露,中美兩國氣候問題特使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期間進行正式磋商。11月22日,正在柬埔寨出席第9屆東盟防長擴大會議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應約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舉行會談。這是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後,中美兩軍高層首次對話,也是中美兩國防長今年繼4月通話、6月線下會談後的第三次溝通。

1月18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泰國曼谷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Chi Tai)進行了坦誠、專業、建設性的交流。(Getty)

這些,都被一些人看做中美關係正在企穩的最新跡象。有美國媒體據此認為,「中美關係正在解凍」。

頻密,本身就是信號。這些會見的契機,消息裏說得很明確了,正是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的共識。中美雙方各不同層面的團隊如此快速高效地面對面溝通,近幾年來看,並不多見。

經濟:戰術層面專業化處理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在習拜會後,中美經濟團隊就宏觀經濟政策、經貿等問題進行了3次溝通,可見其急迫性。

11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G20領導人峰會期間會見了美國財長耶倫;

11月16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會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Craig Allen)和其率領的美企業代表團;

11月18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泰國曼谷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應約會見美國貿易代表戴琪。

特別需要用放大鏡來看王文濤同戴琪的會晤。可以對比看看戴琪自2021年3月17日正式上任以來,與中方的三次交流,是如何描述的:

第一次交流,在2021年5月27日,是「坦誠、務實、建設性」的;

第二次交流,在2021年10月9日,是「務實、坦誠、建設性」的;

第三次交流,也就是最近這次,是「坦誠、專業、建設性」的。

「坦誠」的態度和「建設性」的目標沒有變,只有「務實」這個詞,變成了「專業」。

什麼叫「專業」?「專業」,在當下這個環境來說,就是不要把經貿問題政治化,不要為了實現某種政治目的而去污名化,或者是扭曲實際的經貿行動。這個觀點,實際上是美國企業界的共識。無論是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科技制裁還是雙向投資限制,無一不是把意識形態凌駕於經濟問題之上。兩國利益都直接受到影響。因此,還是應讓專業的事情回歸專業,這個道理,不難懂。

特朗普2018年3月22日宣佈對華600億美元商品加稅,為中美貿易戰拉開帷幕。特朗普在任時曾和劉鶴(中左)在華盛頓白宮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即便是拜登接任後,中美貿易關係依然處於緊張狀態。(Getty)

2020年,中美貿易額按年增長8.3%;2021年,中美貿易額按年增長28.7%;今年前10個月,中美貿易額按年增長5.1%,達到6398.3億美元。再看看美國企業代表團的動作,也能說明問題:嘉吉(Cargill, Incorporated),今年連續幾個月持續宣佈增加對華投資。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在中國投資的廣州重大石化項目開工,成為美國企業在中國獨資建設的首個重大石化項目……

這些數據和行動反映的,是全球兩大經濟體停止經貿活動的不現實。下一步,就是在不能「脱鈎」的宏觀認識上,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路徑。這也是理解本次通話「專業」所在的另一個線索。

還值得進一步觀察的是:2021年5月,雙方第一次交流的具體內容,提到了發展雙邊貿易;2021年10月,第二次交流的內容有三個方面,主題基本是圍繞中美經貿關係;這次就不一樣了,消息稿說得很具體,中美不僅討論了中美經貿問題,還討論了多邊和區域經貿問題。

中美經貿層討論維度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對外展示得正越來越明顯。討論中美經貿問題,着眼點還有區域和全球。

11月14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峇裏島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習近平指「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新華社)

中美同處亞太區域,都與亞太國家貿易往來密切,但美國提出所謂「印太經濟框架」對抗中國,中美不會不聊聊如何協調區域貿易政策。「印太經濟框架」的成員國日韓,最大的貿易伙伴都是中國,東盟十國與美國的貿易額僅佔東盟十國與中國貿易額的43.7%。這麼來看,專業,不應該是不計成本放大分歧,而應該是尋找區域的共同利益。

此外,包含中美在內的亞太地區的供應鏈合作是非常密切的,在電子、機電、汽車、新能源等很多產業的產業鏈上都有非常突出的體現。

不久前,美國宣佈「豁免」東南亞四國的光伏組件關稅。表面上,這和中國沒什麼關係,但實際上,在這個區域內,光伏產業鏈的上下游已經形成了互補的分工協作,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在這條鏈條上環環相扣,不是外力能輕易拆解的。強化新能源轉型的美國,更是依賴於這一供應鏈的充分供給。這就是中美經貿關係在區域連線成網的底色所在。

再放眼到全球,中美經貿關係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經貿關係之一,對全球多邊經貿體系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結束的世貿組織第12屆部長級會議,中美之間的合作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會議持續了6天,達成了世貿組織過去9年內的首份多邊協定。這些用專業和理性促成的合作成果,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

回過頭來看,中美談到現在,從戰略上講,雙方的原則彼此都已經很清楚了。而從戰術上講,一些核心經貿問題的分歧肯定會越來越專業化,雙方聊得越專業,也意味着越在深入溝通,切切實實去真正解決問題。

把分歧從意識形態對立的戰略層面落實到具體務實的戰術層面,這是好事,更是智慧。

軍事:危機管控將是兩軍主線

在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Paul Pelosi)訪台後,北京宣佈多項反制措施,包括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及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等,此次魏鳳和與奧斯汀的會晤,是兩軍軍事對話的重啟。

8月3日,佩洛西與蔡英文會晤後,北京宣佈多項反制措施,包括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及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等(蔡英文IG)

這次對話,最「搶鏡」的自然是魏鳳和在會談中擲地有聲地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這展現出中國軍隊的強大決心和必勝信心。但基本上,這就是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立場的一再重申,軍方也是多次表達在台灣問題上的「睚眥必報」。

在今年6月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當時「爆點」內容也是台灣問題。也是在那次香會上,魏鳳和響亮地說出,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分裂出去,解放軍一定會「不惜一戰、不惜代價,一定會打到底」。

台灣問題,一定是未來最容易引發中美「擦槍走火」的關鍵所在,但就本次魏鳳和的表態,基本上是態度的一再表達和重申。

在觀察人士看來,相較於媒體抓住不放的這個「爆點」,其實更重要的是,這次軍方恢復面對面交流,對穩定兩軍關係、避免因為戰略誤判出現擦槍走火,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雙方對危機管控的重視值得更加關注到。

今年以來,中美國防部長第三次溝通交流。值得注意的是,三次交流,中美都談到了危機管控的問題。今年4月,中方講的是管控風險危機,開展務實合作,確保兩軍關係正常穩定發展。說這話的背景,是一些地區熱點問題可能產生溢出效應引發危機,中美兩軍都有管控風險、穩定兩軍關係的意願;今年6月,中方談的是管控好矛盾分歧,不把矛盾分歧變成衝突對抗。很明顯,中方的措辭發生了變化。原因是美方沒有將拜登總統的「四不一無意」承諾落到實處。會談前,美軍艦過航台灣海峽並公開炒作。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對美艦過航行動全程跟監警戒,戰區部隊保持高度戒備,隨時做好挫敗任何挑釁準備。此次會談前一周,奧斯汀就公開表示,需要努力保持同中國溝通渠道的暢通,這有助於危機管控。

11月22日,正在柬埔寨出席第9屆東盟防長擴大會議的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應約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會談。這是今年以來,中美國防部長第三次溝通交流。(國防部網)

在這次的東盟外長會議上,中美防長談危機管控,談論「不相撞」的問題,「不相撞」就是在軍事層面上不發生衝突。中美兩個大國,不發生衝突、不發生戰爭,對兩國以及世界都至關重要。不發生衝突本身,就是危機管控的一部分。

奧斯汀還表示,希望中方開通戰區層級的溝通渠道,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John C. Aquilino)希望與他的中國同行也能溝通。中美之間有兩條熱線,一條是元首級別的,一條設在國防部。開通戰區層級的熱線,有助於中美加強溝通,更好地管控分歧。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一定還是會說這樣那樣的一些「狠話」,這一方面是為了安撫盟友,美國的策略就是「結盟」,而另一方面,在美國國內政治大環境下,也要看到美國五角大樓和美國軍方會做出一些有利於自己的表態。對此,不用大驚小怪,因為美國國會里的「對華強硬派」希望看到這些。該鬥爭鬥爭,該談就談,該合作就合作,這才是大國氣魄,也是負責任大國該有的樣子。

危機管控,近來經常被提及,相信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中美兩軍間最受關注的一條主線。而這裡的一個關鍵核心自然是台海局勢的危機管控。

當然,觀察中美兩軍關係或者說中美關係的發展,還需關注兩大背景。

一是中共二十大後,中國開展的新一輪外交正在贏得世界更全面的理解。11月8日至13日的東盟峰會及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15日至16日的G20峰會, 18日至19日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後12天時間,三場重量級地區及國際峰會密集舉行。在此期間,中國不僅展現出積極進取的外交姿態,也體現了始終維護並踐行真正多邊主義的外交理念。

二是究其本源,美方需要矯正對中國的戰略誤判。

美國在10月陸續發布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前者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後者把中國視為美國的「首要戰略競爭對手」,認為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最根本威脅」。美國還試圖把自己的對華戰略定位強加給國際社會。奧斯汀稱,「北京是唯一想要改變國際秩序,且越來越具有改變國際秩序實力的競爭對手。」

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都忍不住批評美國政府,認為美國對華戰略判斷一直存在錯誤,毫無必要將中國當成「致命的威脅」。

結合之前提到的中美密切溝通,可以看出,美國的對華戰略充斥着競爭與合作的矛盾心態。在這方面,美國不僅需要有行動能力,更需要有正確行動的能力。

但這是不容易的,如今中美已經是G2,中美的結構性矛盾源於「老大」對崛起的「老二」之不信任和敵意。如今只要中美綜合國力差距進一步縮小,中美關係的天秤進一步倒向「矛盾衝突」就不會變。美方活在權力格局中,這種權力格局容易演變成力量的衝突,這就沒有辦法不對中國產生戰略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