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德國拒輸坦克 西方內部分裂還是「溫水煮蛙」?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1月20日萬眾期待的德國拉姆施泰因(Ramstein)歐美防長援烏大會來了又去,最讓烏克蘭失望的是德國社民黨(SPD)朔爾茨(Olaf Scholz)政府依舊拒絕任何國家向烏克蘭輸出德製「豹2」(Leopard 2)主戰坦克(MBT)。

剛上任兩天的德國新防長皮斯托厄斯(Boris Pistorius)否定「德國阻撓坦克輸烏」的批評,稱歐美盟友都未有「一致意見」。美國見狀也不好意思公開施壓德國,上至總統拜登(Joe Biden),下至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對於德國的「阻撓」皆「打圓場」地稱,將會供應所有烏克蘭「所需要的」。

由於烏克蘭的確想在新一年展開反攻,主戰坦克對其推進將有重大助力。但由於美國的M1坦克(M1 Abrams)使用噴射引擎,能源消耗大、維修困難,因此,普遍用於歐洲十多個國家、總共有兩千多架的「豹2型」就成為了歐美主戰坦克輸烏的不二之選。波蘭、芬蘭等多個國家都表明願意將其「豹2」輸往烏克蘭,但他們都需要事先得到德國同意。

歐洲各國不停施壓

為了向德國總理朔爾茨施壓,歐洲國家可算是各出奇謀。先有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出口術,在德、美兩國本月稍早分別宣布提供「步兵戰車」(IFV)的前一天,搶先宣布法國將向烏克蘭輸出「輕型戰場坦克」AMX-10RC。此舉除了引起軍事分析界「何謂坦克」的熱烈討論之外,更被德國輿論認為是馬克龍以「羞辱」方面向朔爾茨施壓的舉動。

被馬克龍稱為「輕型戰場坦克」的法製AXM-10RC。(Wikimedia Commons)

其後,擁有可類比「豹2」的「挑戰者2」的英國決定向烏克蘭輸出此種毫無疑問是主戰坦克的武器,實然打破了「北約主戰坦克輸烏」的禁忌。英國提供的14架「挑戰者2」固然是「有勝於無」,但「挑戰者2」並不普及、已存數量遠低於「豹2」,此舉無疑是另一種名大於實的施壓行動——畢竟,以往朔爾茨拒絕坦克輸烏的說詞,就只是德國不應單獨行動。

最離譜的可算是波蘭。在法英分別施壓之後,剛換了新防長的朔爾茨依然未肯轉軚,波蘭就趕在拉姆施泰因防長會之前,派出一位副外交部長聲言波蘭有可能不經德國同意而向烏克蘭輸出「豹2」,引來歐美媒體廣泛報道,可算是跟朔爾茨展開了一場「膽小鬼」遊戲,看看誰先退縮。

不過,朔爾茨最後依然堅持了不輸出主戰坦克的立場,讓不少拉姆施泰因的與會者失望而回。

德國總理朔爾茨出達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Reuters)

為何主戰坦克是「紅線」?

不少歐美國家的分析員都認朔爾茨的「堅決」大惑不解。畢竟德國實際上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其實比英國還要多,以單一國家計算排在美國之後。而且,德國早就向烏克蘭提供過不少會被人們(誤)認為是「坦克」的武器,包括早在去年夏天開始供應烏克蘭的「獵豹」(Gepard)防空坦克(又稱防空炮),以及本月稍早輸烏的「貂鼠」(Marder)步兵戰車。而在甚具代表性的「愛國者」(Patriot)導彈防禦系統輸往烏克蘭的行動中,德國也是其中三個供應方之一。

朔爾茨最近多次暗示的理由,也讓人費解。朔爾茨似乎是要美國首先同意供應烏克蘭M1坦克,然後德國才會跟隨美國步伐,向烏克蘭輸出其豹2主戰坦克。問題是,正正是因為M1坦克並不適用於烏克蘭戰場現況,德國的豹2才變成關鍵;如果M1有用,美國可能早就自行安排供應,不必依賴猶豫不決的朔爾茨政府。

朔爾茨已決定輸烏的「貂鼠」(Marder)步兵戰車。(Wikimedia Commons)

一些人認為朔爾茨是有意為俄烏和談和歐俄未來關係緩和創造條件。可是,烏克蘭與普京各自的談判條件都是對方不能接受的,因此和談的前提就是要其中一方取得勝利。但即使我們假設歐美對烏軍援一下子全然消失,在這個最壞情況之下,烏克蘭很可能只會變成另一個阿富汗,使俄烏戰爭變成歐洲土地上的長期衝突,歐俄未來關係更是無從談起。

理性分析不靈,有人就以文化和心理角度去嘗試理解朔爾茨。一方面,德國的「後二戰」敘事往往強調「歐洲人在二戰中學懂了和平的寶貴」,因此對於任何升級武力衝突的行動都有接近本能性的抗拒。但這種敘事忽略了一點:德國是因為被「打敗了」才「學懂和平」的。

另一方面,蘇聯在二戰中遭受嚴重損失,俄羅斯聯邦成立後,這種受害者敘事不止遍及俄羅斯,也為德國普遍接受,因此朔爾茨對於德國坦克再次在戰場上殺戮俄軍,就有了另一種歷史造成的不安感。但這種敘事又忽略了另一點:俄羅斯只是蘇聯的一部份,事實上如果按人口比例計算,白羅斯和烏克蘭的二戰死亡比俄羅斯還要高。

負責協調對烏軍援的北約(NATO)烏克蘭防務聯繫小組(Ukraine Defense Contact Group)1月20日在德國拉姆施泰因(Ramstein)空軍基地舉行會議。(Reuters)

「溫水煮鞋」?

對於朔爾茨的動機,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柏林辦公室的主任Jana Puglierin就有一個頗為獨特的分析。她認為朔爾茨有意支持烏克蘭,同時又總是擔心這樣會引來俄羅斯升級戰爭。「當聯邦總理大談『謹慎』,我認為他是指一種試探性進路,美國人稱之為『溫水煮蛙』。」也就是說,朔爾茨其實是有意進兩步退一步慢慢地增加對烏軍援,讓俄國相信分裂的西方援烏乏力,繼續埋首於其傳統戰爭路線,到頭來愈踩愈深,最終敗於烏克蘭戰場之上。

這個分析似乎頗有道理。這次拉姆施泰因防長會之後,全球媒體都在大肆報道德國堅拒向烏克蘭輸出坦克,營造出西方援烏不力、烏克蘭缺乏支援的氛圍。但大家都忽略了這次防長會的前後,歐美各國都大手增加了對烏軍援:瑞典輸出50架CV90步兵戰車;英國輸出600枚硫磺石(Brimstone)反坦克飛彈;丹麥提供19架法製凱撒(CAESAR)自走炮;波蘭提供60台蘇製S-60防空單管高射炮;愛沙尼亞提供數十台各式榴射炮;捷克決定加大榴彈砲、重要彈藥、裝甲車生產;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提供一系列刺針(Stinger)防空導彈、L-70防空炮,以及一些直升機和無人機;美國新增的25億美元軍援也包括額外59架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M2 Bradley)、8個復仇者(Avenger)防空系統、90架(首次提供的)史崔克(Stryker)裝甲車等等……

德國新任防長皮斯托厄斯。(Reuters)

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陸軍上將米利(Mark Milley)會後便稱,美國這次軍援大概已相當於至少兩個聯合兵種軍團的需要(北約一個軍團大約有5,000人),擁有「進攻必需的裝甲」。

至於豹2主戰坦克的問題,德國防長皮斯托厄斯只稱德國將會點算可能輸烏的庫存,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然而,防長會之後,烏方就放風指德國已容許烏軍在擁有「豹2」的國家為此向烏軍提供訓練,德國方面也沒有否認這說法。由此可見,「豹2」的供應依然還在台面上。

到底朔爾茨的猶豫不決背後是否有這種「溫水煮鞋」的戰略考量?再觀察多幾個月,我們大概就會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