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疑雲|誅心之論滿天飛 何不來個獨立調查?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自從得過普立茲獎的美國記者赫什(Seymour Hersh)2月上旬自行發文指去年9月德俄北溪天然氣管道(Nord Stream)爆炸是美國所為之後,美方絕口否認卻沒有提供進一步說明,德國、瑞典與丹麥三國則聲明其調查仍在進行,歐美主流媒體若非忽視就只作簡單報道,只有較為同情俄羅斯立場的國家、小眾媒體和關心局勢的網民及開源情報(OSINT)發燒友對事件持續關注和深入討論。

到了3月7日,歐美主流輿論才出現轉向。在美國,《紐約時報》引述多位匿名美國官員的消息,北溪一、二號四條管道的三處爆炸是親烏克蘭組織所為,卻未有證據顯示這是烏克蘭政府指使下進行。

在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與其他幾個德國媒體的調查則顯示,爆炸是一隊六人小組的破壞行動,當中包括兩名潛水員、兩個潛水助理、一位醫生和一個船長。他們從一家由兩位烏克蘭人擁有的波蘭公司租來一艘遊艇,以貨車將爆炸物送到德國羅斯托克(Rostock)港口,於爆炸發生前20日(9月6日)啟航,其後曾在爆炸發生海域附近的丹麥小島出現,遊艇歸還後在船上亦發現有爆炸物痕跡。報道稱,這六位人士都使用專業製作的虛假護照,因此國籍未明,但在爆炸發生後,有西方情報機關已向歐洲同行表示有烏克蘭人員牽涉在內。

[更新:德國政府在3月8日證實曾在1月18日至20日之間搜查過一艘涉嫌曾用於運載北溪爆炸所用炸藥的船隻,未有確定背後誰人所為。]

論對北溪爆炸案情的詳細程度,《紐約時報》和《時代周報》的資料遠遠不及赫什。後者從拜登當局官員策劃過程、其中各種考慮、如何選擇去年6月的北約波羅的海軍演(BALTOPS 22)為堆下炸藥的契機,以至由挪威海軍的海上巡邏機假借例行飛航引爆炸藥等細節一一娓娓道來。從故事的角度而言,這實在較為容易讓一般人信服。

北溪爆炸後水面冒氣的情況。(Reuters)

然而,赫什的整個故事只來自他形容為「對行動策劃有直接認識」的一個消息人士。從其文章內容的「爆炸性」來看,這實在是有點「孤證不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紐約時報》和《時代周報》雖然欠缺細節,卻有多個消息來源。不過,各方的消息來源也屬匿名,外人根本難以查證。

另一方面,相較於美、德這兩個媒體沒有特定指稱的內容,赫什的「詳細案情」也曝露出不少錯誤失實之處。一些是一般人也能發現的,例如在論及挪威如何與美國聯手之時,赫什提到現任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是個反共產主義者,在越戰以來已跟美國情報機關合作——然而,斯托爾滕貝格在越戰結束之時也只得16歲,年少時積極參加反美示威,其政黨也屬中間左翼。

一些是經過仔細調查後才能發現的,例如赫什提到負責讓潛水員堆下炸藥的挪威Alta級獵雷艦並沒有參加BALTOPS 22軍演;其所稱負責引爆炸彈的P8波賽頓海上巡邏機也尚未在挪威正式服役,P8的飛行訓練也集中在挪威北部,似乎不能在波羅的海「例行」飛過等等。

但反過來說,相對於赫什可被證偽的故事,《紐約時報》和《時代周報》的陳述卻幾乎不能被查證。

除了上述三種故事之外,在北溪爆炸事故發生後,波蘭和烏克蘭就已經馬上毫無證據地指控俄羅斯;俄羅斯國防官員其後也曾表示有資料顯示英國情報機構有參與爆炸事件,卻也沒有公開證據;《紐時時報》在去年12月也曾報道稱俄方控制的北溪公司正花費可高達5億美元的資金去維修管道,對「俄國責任」說表示質疑。

未被使用的北溪二號管道材料。(Reuters)

在事實不明的背景下,人們就或明或暗地拿出了各種誅心之論作引證。包括赫什在內的人好用天然氣出口的角度切入,認為破壞了北溪管道對美國、挪威等對歐天然氣出口國都有商業上的好處。站在相反立場的人則引用挪威天然氣產量其後沒有提高、冬季天然氣價格大跌、拜登當局早在2021年默許北溪二號通行、北溪尚有一條管道未被炸等事實作反駁。

一些人認為波蘭和烏克蘭從始至終一直反對北溪天然氣管道的設立,這些管道更是烏克蘭國境內俄氣輸歐管道的直接競爭者,因此認為兩國嫌疑最大。但反對者則以爆炸時管道已無供氣,德國當時也沒有推動北溪復供的動作,兩國實在無謂冒險之類的說法作回應。

另一些人則認為俄羅斯嫌疑最大,由於炸爆所在的波羅的海交通頻繁,製造出讓歐美互相猜疑的無頭公案將有助分裂西方援烏陣線。但反對者則可稱北溪管道的存在是俄羅斯能源牌的前提,管道若長期受損,無異於俄羅斯自斷一臂。

「美國責任」說的支持者也經常引用拜登、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副國務卿紐蘭(Victoria Nuland)等人看似暗示美國無論如何也能中斷北溪又或者對北溪爆炸幸災樂禍的言論,來印證其主張。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些言論的前文後理,其實都存在着其他同樣合理,甚至更為合理的解讀。

要掃除大眾的各種誅心之論以至證據不明的各式故事,權威而中立的調查是唯一出路,中、俄也支持的聯合國調查是當中的明確選項。當然,某些知情的國家可能會擔心事實公諸於世後的不利影響。然而,當人們看到這些國家不斷拒絕獨立調查,這些不利影響也只會以另一種誅心之論的方式降臨到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