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脫韁 美國屢被打臉 拜登坐立不安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在被孤立12年後,敘利亞5月7日終於重返阿拉伯國家聯盟大家庭。當天在埃及開羅舉行的阿盟外長特別會議決定,「即日起恢復敘利亞政府代表團參加阿盟理事會及其所有組織和機構會議的資格」。這毫無疑問是繼沙特與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之後,中東和解進程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阿盟成立於1945年,共有22個成員國,敘利亞曾是創始成員國之一。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後,阿盟中止了敘利亞的成員國資格,沙特等多個阿拉伯國家關閉駐敘使館。敘利亞外交由此陷入相對孤立狀態,同時遭到美西方國家的進一步制裁打壓。苦苦支撐的巴沙爾政權,終於結束了長久的區域孤立。敘利亞危機的政治解決迎來轉機,所有國家都很高興,除了美國。

敘利亞總統巴沙爾2020年8月12日向敘利亞大馬士革的新任國會成員發表講話。(Reuters)

敘利亞局勢生變打下基礎

敘利亞得以重返阿盟,客觀來說,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從敘利亞危機本身看,2018年以來,敘利亞政府軍重新控制了超過70%的國土,反對派日漸式微。隨着戰事明朗以及敘戰後重建提上日程,阿拉伯國家這幾年開始與敘政府接觸。特別是今年以來,阿聯酋高規格接待敘利亞總統巴沙爾(Bashar al-Assad)到訪,突尼斯和敘利亞發表聯合聲明將重開兩國大使館,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Faisal bin Farhan Al Saud)訪問敘利亞……愈來愈多的跡象表明,敘利亞重返阿盟是早晚的事兒。

從中東局勢演進的更大視角看,沙特伊朗在北京的斡旋下握手言和,直接推動了敘利亞重返阿盟。由於沙伊兩國在敘利亞危機中支持不同的政治勢力,沙伊和解無疑為敘利亞與阿盟國家關係緩和創造了契機。敘利亞外交部部長助理蘇桑(Ayman Soussan)說,沙伊關係改善會反映在地區大部份議題上,其中包括敘利亞問題。如今,這一期待正在變為現實。

沙伊在中國斡旋下復交,被視為為直接推動敘利亞重返阿盟鋪路。圖為2023年4月6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北京集體會見來華舉行沙伊外長會晤的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圖片由沙特通訊社提供。(Reuters)

美國屢被打臉 竹籃打水一場空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一再表示,華盛頓拒絕敘利亞重返阿盟——「不會與巴沙爾政權實現關係正常化,也不支持其它國家與大馬士革實現關係正常化」。

但是,阿盟完全無視美國警告,單方面結束了對敘利亞的孤立。外長級特別會議決定,「即日起恢復敘利亞政府代表團參加阿盟理事會及其所有組織和機構會議的資格」。

不僅如此,此外,阿盟會議還同意成立一個由約旦、沙特、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和阿盟秘書長組成的部長級委員會,繼續「與敘利亞政府直接對話,以達成全面解決敘利亞危機的方案」。

早在上個月,敘利亞外長便訪問了沙特,沙特彼時就稱計劃邀請巴沙爾參加阿盟峰會。當時《華爾街日報》曾報道稱,至少有5個阿盟成員國拒絕敘利亞回歸(卡塔爾、科威特、摩洛哥、也門等)。處於內戰之中的也門,免不了要看美國臉色。卡塔爾、科威特是美國重兵進駐,苦心「經營」的對象。為拉攏摩洛哥,美國不僅承認其對西撒哈拉爭議地區的主張,還大搞聯合軍演。為拉攏卡塔爾,今年3月,美國直接將其升級為「非北約主要盟國」。卡塔爾、科威特和約旦一度表示:敘利亞同意任何和平方案之前,實現關係全面正常化為時尚早。

然而投票前一天,約旦突然倒戈,外交大臣薩法迪(Ayman Safadi)表示,相信有足夠多的阿盟成員國將支持敘利亞回歸。果不其然,雖然卡塔爾沒有派外交部長參加緊急會議,但參會的13個國家全部投了贊成票。阿盟首席秘書長扎齊特別告訴彭博社,恢復敘利亞席位的決定獲得了一致通過。

阿拉伯聯盟(阿盟):圖為2023年2月13日鏡頭下位於埃及首都開羅的阿拉伯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總部會議現場。(新華社)

美國費盡心思拉攏中東諸國,依然竹籃打水一場空。

對比來看,12年前,敘利亞被驅逐出阿盟大家庭,可以說是美國一手導演的結果。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在美國干預下迅速演變為內戰。美國不僅軍事介入,還加大了對敘全面制裁。歐盟緊隨其後,決定擴大對敘制裁。 彼時阿拉伯各國「跟隨」美國,尤其阿盟領頭羊沙特更是極度親美。阿盟為了迎合美國,表明立場,決定暫停敘利亞的成員資格。22個成員國中,有18個投票支持,多個阿拉伯國家關閉了駐敘使館。

更重要的,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看清世界大勢的阿拉伯國家紛紛「覺醒」。長期以來,美國肆意插手中東事務,挑動對抗分裂,引發綿延不絕的衝突與戰亂。今年2月土敘大地震發生後,美國單邊制裁直接阻礙了敘利亞72小時黃金救援,令當地災情雪上加霜。中東人民越來越意識到,必須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阿盟秘書長秘書長蓋特(Ahmed Aboul Gheit)所說,「阿拉伯國家的共同利益要求我們不能再對敘利亞問題置之不理」。

阿拉伯聯盟(阿盟):圖為2023年2月13日,在位於埃及首都開羅的阿拉伯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簡稱阿盟)總部,埃及總統塞西、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阿盟秘書長蓋特(從右至左)出席會議。(新華社)

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面對不願再按「美國劇本」行事的中東,拜登政府自然是坐立不安,於是華盛頓動作不斷。比如,派中情局局長伯恩斯(Nicholas Burns)訪問沙特,對沙伊關係轉圜表示「失望」;在多個國際場合利用所謂「人權」問題向敘利亞政府發難;聲稱「不會與巴沙爾政權實現關係正常化,也不支持其他國家與大馬士革實現關係正常化」……

然而,這些動作沒能阻止中東和解的大勢。從沙伊握手言和,到敘利亞重返阿盟,中東國家發出明確信號——要和平、要發展、要走自己的路。敘利亞順利回歸阿盟更加表明,團結的阿拉伯,團結的伊斯蘭,團結的中東,已然勢不可擋。

美國資深外交官傅立民在接受《新聞周刊》採訪時說,「現在的情況是,美國的脅迫能力在不斷減弱」。《現代外交》網站評論道,「當美國在中東影響力下降,中東的問題正得到解決,中東的春天也正在到來」。《華盛頓郵報》也撰文稱,美國沉浸在冷戰時期的「外交功績」中不可自拔,無法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變化。如今在中東涌動的「和解潮」提醒美國:時代確實不同了。

圖為美國總統拜登和沙特王儲穆罕默德2022年7月出席在吉達舉行的吉達安全與發展峰會​(GCC+3)。(Reuters)

中東政策,美國徹底失敗

二戰之後,美國的中東政策經歷了從直接干預到戰略收縮的演變。但本質一直沒變,就是瓦解中東團結,拉一派打一派。美國扶持以色列建國後,挑起了同阿拉伯國家的五次中東戰爭,均以勝利告終。究其原因,就是阿拉伯內部不夠團結,早已不是當年橫跨亞非歐的統一帝國了。

按照美國最新中東政策的設想,應該團結阿拉伯孤立伊朗,建立以以色列為首的「反伊朗聯盟」。然而,中東現在的局勢走向恰恰相反,阿拉伯大團結,伊斯蘭大和解,美國和以色列反而被孤立。

敘利亞回歸阿盟,宣告美國孤立巴沙爾政權的失敗。更重要的,它標誌着二戰以來,美國奉行的中東政策已經徹底破產。此外,本來同為產油國,OPEC+機制的建立,就讓中東與俄羅斯有了默契。敘利亞跟伊朗、俄羅斯一直關係密切,敘利亞回歸阿盟,意味着中東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將更加緊密。這對於美國來說,更加棘手。

然而,最可怕的,從沙特伊朗復交,到敘利亞重返阿盟,再到可以期待的中東大和解,它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美國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