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與瑞典相比,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偽命題?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7月11、12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召開的北約峰會,是一場只有一個目標觀眾的表演。這位觀眾就是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mir Putin)。而這場表演的訊息是不用看也一清二楚的,那就是「北約團結一致長期援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入侵」。峰會召開前夕,土耳其放行瑞典加入,是「團結」的鋪墊。而如何說服普京北約確有「長期援烏」的決心,則是這兩天的主題。

經過超過一年的阻撓,在西方被視為普京密友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pi Erdogan)之所以會在此刻同意讓瑞典加入北約,其原因很明顯就是他看到利用土耳其否決權作為籌碼可以從西方拿到的好處已經差不多到達頂點,再堅持下去恐怕會惹來西方「吃硬不吃軟」的態度轉向。

瑞典為了爭取土耳其放行,已經修改了憲法加強反恐,上周甚至以新的反恐法將一名庫爾德族男子判處監禁4.5年,罪名是他試圖為被土耳其視為恐怖組織的庫爾德工人黨(PKK)募款。雖然瑞典法院最近以言論自由為由容許示威者焚毀《可蘭經》的做法依然餘波未了,但瑞典兩屆政府已經對埃爾多安連番討好了一年,土耳其的國際地位展演已經做得差不多,而剛剛連任成功的埃爾多安也暫時沒有必要炒作反西方的情感。

在最後的談判階段,瑞典與土耳其達成了包含反恐在內的雙邊安全協議,前者亦同意主動支持土耳其加入歐洲的進程。(不過,德國和歐盟委員會都表明兩者並無關係)。美國也同意加快促成國會通過向土耳其輸出F-16戰機。

7月10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見證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在會晤前握手。(Reuters)

瑞典加入北約的一年長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衝過終點。

瑞典的問題解決後,北約的下一個難題同樣是一個招收新成員的問題。這就是烏克蘭加入北約一事。

包括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內,沒有人會要求烏克蘭馬上加入北約——畢竟在俄烏戰爭未息之際,烏克蘭加入北約就等同於北約與俄羅斯直接交戰,而在過去74年只在「9-11」事件針對阿富汗用過一次的北約第五條共同防衛條款,也會馬上面臨現實考驗。

因此,如何在烏克蘭即時加入北約之外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證,以突顯北約一致長期援烏的決心,就成為了這次北約峰會的焦點。

從波蘭、愛沙尼亞,到英國、法國,都是承諾烏克蘭戰後加入北約的支持者,部份國家甚至希望正式邀請烏克蘭加入,並為其最終加入提出清晰的路線圖。

7月10日,訪問完英國之後,拜登抵達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Reuters)

德國和美國則是對烏克蘭提出此承諾的兩大阻礙。一方面,他們擔心這會構成對俄進一步挑釁,也許同時會給予普京長久維持戰爭的誘因(按:只要烏克蘭還在跟俄羅斯交火,它就不能加入北約);另一方面,給予烏克蘭確切的路線圖,也會局限潛在俄烏和談的交換條件。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出發到歐洲之前就表明現在號召北約成員投票讓烏克蘭加入還不是時候,並提到參考美國援助以色列的模式來維持長期對烏軍援。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也表明增強烏軍戰鬥能力才是最優先的事項。

由於2008年的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北約峰會聲明已作出了烏克蘭最終將會加入北約的承諾,這次維爾紐斯北約峰會要表明援烏姿態,就只有在政治語言上和行動上更進一步。

在政治語言上,不同媒體也報道指峰會的聲明會用上「烏克蘭的當然(rightful)地位是在北約聯盟之內」一語。不過,在峰會召開前的最後談判階段中,各國官員在爭論的似乎是要否為此語加上一句描述烏克蘭什麼時候可以加入北約的條件句,例如虛無一點的「當情況許可時」之類。

北約峰會2023年7月11至12日在立陶宛(Lithuania)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舉行。圖為10日位於維爾紐斯的總統府支柱上已掛起宣傳峰會的直幅,中間兩條直幅分別印有組成烏克蘭國旗的兩種顏色。(Reuters)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11日也表明各國未來將不會要求烏克蘭按照「成員國行動計劃」(Membership Action Plan)的方式加入北約,也就是說,如果烏克蘭真的到了要加入北約的時候,其時程可能會跟芬蘭一樣快。

在行動上,「援烏四強」美、英、德、法,以及其他國家預計也會在峰會上或峰會之後推出他們長期在軍事上和經濟上援助烏克蘭的承諾,以向普京發出「西方願意長期打下去」的訊息。在維爾紐斯時間11日的早上,德國已傳出消息確定了7億歐元的援烏計劃,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表示會向烏克蘭輸出長程飛彈。

7月1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會向烏克蘭輸出長程飛彈。(Reuters)

說到底,在烏克蘭還在利用夏天進行反攻之際,討論要否給予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確切承諾,其實也是言之尚早。大家都知道此刻這只是個偽命題。但為何「烏克蘭加入北約」在北約峰會之前會是個輿論聚焦的最大議題?

這當中明顯牽涉烏克蘭當局和支持烏克蘭的他國政治領袖的輿論操作:「加入北約」之論炒得愈熱,北約各國為了展示援烏熱心所需要付出的實質行動就要做得愈明顯——畢竟,烏克蘭目前的主要目標是要在戰場上擊敗俄羅斯,但加入北約的承諾對此卻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是一紙空談。

對於國內有一定程度反對援烏民意的國家而言,這也構成了民意調控的一部份。由於「烏克蘭加入北約」一直被視為最激進的選項,多談這個激進選項,實際的武器輸送看起來自然就像是一種溫和的妥協。

北約,本質上是一個兌現起來代價非常高昂的承諾。讓瑞典這種可能永遠也不必讓其他成員國兌現承諾的國家加入,當然是水到渠成之事。對於在俄羅斯邊陲難有持久和平的烏克蘭,加入北約必定是難關重重、慎之又慎的事情,即使在俄烏戰爭平息過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