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大橋又「爆炸」 烏克蘭反攻「途窮求變」目標何在?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7月13日清晨,連接克里米亞和俄羅斯本土的刻赤大橋(Kerch Bridge,又稱克里米亞大橋)再次發生爆炸,是為去年10月以來的第二次。跟上次裝滿炸藥的貨車爆炸不同,這次襲擊由無人船隻進行,俄方聲稱橋上鐵路交通已經恢復,但車道受損較嚴重,短期內只能恢復少量行車,受損較輕路段預計9月重開,受損較嚴重路段則要待至11月才能恢復,但大橋支柱則未有受損。

爆炸導致兩人死亡、一名女童受傷,被指為烏克蘭的恐怖襲擊。跟過去一樣,烏克蘭並無正式承認責任,不過烏方宣傳口徑跟承認責任已愈來愈接近。其國家安全局(SBU)發言人明言在烏克蘭戰勝之後將會公開這次襲擊背後的組織細節——雖然烏克蘭已無傳統意義的海軍,但其無人船隻過去多次在黑海和克里米亞港口對俄羅斯目標發動攻擊,被視為開創新式海上戰爭的先河,不少軍事觀察家對此都非常感興趣。

目前烏克蘭的反攻停滯不前,這次對作為普京(Vladimir Putin)重拾俄國榮光政績代表的克里米亞大橋施襲,可算是一場「象徵性勝利」(上次對大橋的襲擊「剛好」發生在普京70大壽的翌日清晨)。不過,由於俄羅斯依然控制着烏克蘭南部、亞速海北岸從頓涅茨克(Donetsk)通往克里米亞的大片陸地,連白宮國安委員會的發言人也稱襲擊不會對俄羅斯的作戰能力有重大影響。

克里米亞大橋損毀情況。(Reuters)

反攻策略轉變

這次對於克里米亞大橋的襲擊,再次證明了烏克蘭在其反攻上正在改變策略,將重點放在遠距離攻擊敵軍後方,而非在滿佈俄軍防禦工事的前線作陸上推進。根據《紐約時報》7月15日引述歐美官員消息的報道,烏克蘭在展開反攻的前兩周,送上戰場的武器折損率高達20%,只好改變策略以大砲和遠程飛彈消耗俄軍兵力,如今折損率已跌至10%左右。

而烏克蘭反攻的整個目標,基本上就是要達至包圍、封鎖克里米亞半島的結果。其在扎波羅熱(Zaporizhzia)和頓涅茨克西部的兩線向南推進,就是為了截斷亞速海北岸的「陸橋」,斷絕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補給。早在6月,烏軍就曾以英國提供的「暴風影」(Storm Shadow)巡航導彈打擊連接克里米亞和赫爾松州西南部的瓊哈爾大橋(Chonhar Bridge),導致交通停駛10天。

同時,6月初卡霍夫卡(Kakhovka)水壩被毀後,從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經北克里米亞運河通往克里米亞的供水停輸,也加重了俄方對於克里米亞的補給負擔。

紅圈是瓊哈爾大橋所在,紅框為克里米亞大橋所在。(Google Map)

要完全炸毀通往克里米亞的橋樑並不容易,但烏克蘭的目標並非是要將大橋完全摧毀,而是要透過不斷的攻擊阻礙其通行。由此可見,未來的同類攻擊將會陸續有來。

對克里米亞大橋的打擊,也進一步破壞了普京有意維持的戰時「歌舞昇平」。目前正在克里米亞的旅遊旺季,克里米亞當局繼續如常宣傳旅遊,鼓勵俄羅斯旅客開車經大橋通往克里米亞(按:俄烏戰爭開打後,航班已經停飛),如今就導致數以萬計的俄羅斯本土旅客滯留克里米亞。這一方面使俄羅斯民眾進入戰場險境,另一方面也因為民用交通而阻塞軍事補給。

自去年10月的襲擊之後,俄方對於克里米亞大橋已實施嚴密防衛,旅客開車通過大橋前要先經過安全檢查,俄軍也加強了大橋周邊的防空能力,並安裝了能讓導彈誤認目標的裝置,而俄羅斯海軍據報也動用了受訓海豚來防衛周邊水域。不過,這次烏軍的無人船襲擊卻證明了俄方的防衛依然有漏洞。

7月是克里米亞的旅遊旺季。(Reuters)

但對於大橋的攻擊始終取代不了亞速海北部「不能被擊沉」的「陸橋」。因此,烏克蘭要實現在本年秋冬作戰季節完結前包圍克里米亞的大計,陸上推進依然是唯一進路。烏軍此刻正在實施去年8月至11月最終導致俄軍棄守赫爾松市的策略,希望遠距攻擊的消耗和針對補給路線的打擊最終會從後方擊潰俄羅斯的前線嚴密防守。

俄方情勢現兩變數

經過上月底的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兵變之後,俄軍內部也的確出現了軍心動搖的跡象。上周,在扎波羅熱作戰的第58合成集團軍指揮官波波夫(Ivan Popov)就據報因為批評國防部領導層而被辭退。波波夫的批評錄音由國家杜馬的一位議員流出,他指控國防部沒有提供足夠的反砲兵火力、砲兵偵察能力,以及烏克蘭炮擊導致俄軍傷亡慘重,而前線士兵也長期未得休養生息。

波波夫在錄音中更稱,「烏克蘭軍隊不能擊破我們前線的守軍,但我們的高層則在後方打擊我們,在最困難和緊張的時刻狠毒地將軍隊斬首。」

在剛剛過去周末,多位俄軍指揮官據稱也被辭退甚至被捕。而普京上周亦親自承認未能成為勸退瓦格納首領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交出軍事領導權。

烏克蘭遠距消耗俄軍的策略,則正在激化這種前線軍官與國防部領導層的既有矛盾。

7月17日,俄羅斯也停止了黑海糧食協議。圖為最後一艘在協議下運送烏克蘭糧食出口的船隻。(Reuters)

但另一方面,俄方卻似乎想作出「以攻代守」的轉向。早前在卡霍夫卡水壩被毀後,已有傳言指俄羅斯正在調動兵力集中在烏東發動新一輪攻勢。一位烏東軍團發言人17日就表示,俄軍已在烏克蘭東北哈爾科夫(Kharkiv)前線的利曼(Lyman)、庫皮揚斯克(Kupiansk)一帶集結了10萬兵力、超過900架坦克、555組大砲系統、370門自走砲,以圖發動大型攻勢。烏克蘭的副國防部長馬里亞爾(Hanna Maliar)亦稱當地烏軍正處於守勢。

庫皮揚斯克自去年底以來也是俄軍反攻的目標之一,卻一直未見進展。如果烏方消息屬實,俄方在烏克蘭東北遠方的新攻勢很可能會導致烏克蘭南部和東部的前線部隊需抽調兵力進行抵抗,進一步緩阻烏軍反攻。

由於本年秋冬來臨之後,下一波的作戰空檔就要等到來年5月。俄烏雙方要改變戰局,就只剩下最多三、四個月的時間。這也許是烏克蘭奪回領土的最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