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糧食出口揭示入歐之難:前有俄羅斯轟炸 後有波蘭插刀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自俄羅斯上周暫停《黑海糧食協議》之後,烏克蘭的糧食出口問題繼續發酵。7月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全球穀物價格可能因此提高10至15%。而俄羅斯24日以無人機襲擊烏克蘭-羅馬尼亞邊境的多瑙河港口城鎮雷尼(Reni)之後,另一多瑙河港口也出現多達30艘船隻停駛的情況。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多瑙河往歐洲的糧運通道成為了黑海以外烏克蘭糧食出口的生命線。從俄方先停黑海協議,再炸烏克蘭黑海港口,繼而攻擊多瑙河河運城市的做法來看,烏克蘭不只黑海出口不了糧食,往歐洲方面的替代選項也充滿着斷運風險。

剩下來的唯一出路就是成本更為高昂的邊境陸路運輸。

「歐洲糧倉」的身份,一直以來也是烏克蘭的國家認同核心元素之一。其上藍下黃的國旗就代表着藍天之下的大片小麥田。不過,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由於並非歐盟單一市場成員,烏克蘭向來並非歐洲糧食的主要供應方,其「歐洲糧倉」之名不是歐洲糧食來源之意,而是指在歐洲生產糧食供應遠方之地。(根據2021年數據,烏克蘭小麥出口的最大買家是埃及、印尼、巴基斯坦等國。)

烏克蘭藍天之下的芥花籽田。(Reuters)

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從烏克蘭迅速變成歐盟候選國,本年年底更有可能正式啟動加入程序的形勢來看,烏克蘭真的有可能透過進入歐盟單一市場而變成真正的「歐洲糧倉」,供應全歐糧食。一方面有俄控黑海的危險——英國情報近日就顯示俄方正在黑海加佈水雷——另一方面,隨着多瑙河運載能力的提升,以至鐵道交通的聯結,烏克蘭有客觀條件可擺脫以往九成多糧食依賴黑海出口的局面,並將其產物借勢打入歐盟市場。

早在去年7月《黑海糧食協議》達成之前,歐盟就已向烏克蘭推出「團結車道」的方案,讓烏克蘭糧食經更容易進入歐盟國家,並經由這些國家出口到外地。

問題是,由於歐盟各國都沒有運送烏克蘭糧食出口的基礎建設,而且波蘭等國據稱也有當地商人有計劃地購買烏克蘭價廉物美的糧食圖利,不少烏克蘭的產物就流入了歐洲市場,打擊了長期受到歐盟農業政策保護的農民利益,多國農民高調上街抗議,其中波蘭的農業部長本年4月更曾因此請辭。波蘭、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更一度不理歐盟的共同市場政策而單方面決定阻止烏克蘭糧食進口。

烏克蘭敖德薩一處受襲被毀的糧倉。(Reuters)

這些國家的單方面行動威脅到歐盟單一市場政策的同一性,於是歐盟委員會為了展現「團結」就同他們達成了協議,以歐盟出面容許他們在烏克蘭糧食未得出口到其他歐盟或第三方國家的保證之時禁止相關商品進口。委員會更加大了對於這些國家的農業補助金額,希望能收買他們「聽話」。

然而,歐盟委員會限制烏克蘭糧食進口的協議到本年9月15日即將到期。在《黑海糧食協議》不再執行,克里姆林宮也多次表明無意重新加入協議之時,歐盟委員會如果繼續限制烏克蘭糧食進口,只會讓烏克蘭的糧食出口難題雪上加霜,也破壞了歐烏團結的公關宣傳。

問題是,波蘭預計在本年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即將要進行大選,執政的法律與公正黨(PiS)的一大選民基礎則是保守的波蘭農民。因此,波蘭方面就威脅如果歐盟不延長限制的話,將會再一次關閉邊境。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已經公開批評延長烏克蘭糧食的進歐限制「完全不可接受、完全不歐洲」。像波羅的海國家般積極援烏的歐盟國家則提出不同方案讓烏克蘭糧食更容易轉運,以安波蘭之心。委員會方面則繼續跟波蘭當局進行閉門談判,希望化解爭端。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已經公開批評延長烏克蘭糧食的進歐限制「完全不可接受、完全不歐洲」。(Reuters)

波蘭的農業部曾表明會公開購買烏克蘭糧食的企業名單,但遲遲未有落實。有人就猜測這些企業可能是親執政黨的,公開了將會讓法律與公正黨尷尬非常。因此,波蘭當局在選舉之前就更具政治誘因對烏克蘭糧食進口問題展現強硬態度。

這場烏克蘭糧食的進歐風波就揭示了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阻力有多大。在今天全歐都要跟烏克蘭展現團結之際,像波蘭一般的反俄國家為了自身利益也不惜破壞團結,向烏克蘭「背後插刀」。他朝沒有戰爭陰霾,各國都會考慮到烏克蘭加入歐盟對於歐盟農業市場的巨大衝擊,而農業正是歐盟保護主義最盛的行業。

不少烏克蘭人認為只要擊退俄羅斯,其「脫俄入歐」夢將會願望成真。但更符合現實的情況也許是,留着俄羅斯的威脅在烏克蘭才是烏克蘭「脫俄入歐」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