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表面鼓吹對華「去風險」 與中國貿易聯繫實「如膠似漆」?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歐盟緊跟美國步伐,早前提出了所謂「去風險化」的戰略,尋求降低與中國貿易的風險。然而,英媒昨日(8日)報導,儘管歐中緊張關係有所加劇,惟歐盟從中國的進口卻在持續增長,其中包括敏感技術和關鍵礦物。有分析認為,布魯塞爾想要減少對華的經濟聯繫十分困難,畢竟中國為其重要貿易夥伴之一。

早於2019年,歐盟已將中國列為「系統性競爭對手」,但歐盟統計局最新的資料顯示,歐盟在2018年至2022年間從中國進口的總額幾乎翻了一倍,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仍然是歐盟最大的商品供應國、最大的稀土及其他關鍵原材料供應國。

經合組織(OECD)的分析也顯示,雖然歐盟官員一再渲染所謂的「國家安全風險」,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腦、手機、機械產品等商品的金額依然出現大幅度增加。其中,中國電動車產業更是在歐洲迅速擴張,去年歐洲最暢銷的三款電動車均來自中國,佔歐洲汽車註冊總量3%至4%。歐洲最大保險公司安聯集團(Allianz)預測,中國製汽車到2030年在歐洲的銷量或高達150萬輛,相當於歐盟2022年產量的13.5%。

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表示,歐盟與中國之間「驚人的」貿易逆差凸顯了北京需要開放市場的必要性。(Reuters)

歐盟對華的緊密貿易聯繫,經已引起了布魯塞爾一些官員的擔憂,例如歐盟貿易專員Valdis Dombrovskis日前受訪時表示,歐盟與中國之間「驚人的」貿易逆差凸顯了北京需要開放市場的必要性。他說:「中歐貿易關係非常不平衡,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與歐盟的不相稱。」

不過,不少歐盟官員也承認,中國是佔全球商品出口14%的主要經濟體,想要與中國「脫鉤」無疑是極其困難。澳洲國立大學國際安全與情報研究教授John Blaxland直言,中國吸引了許多主要工業經濟體的投資,「除非發生戰爭,否則脫鉤是不可行的」。

對華脫鈎屬「自殺」行為

事實上,自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今年3月提出對華「去風險化」的建議後,歐洲不少意見也坦承與中國貿易的重要性。

例如,德國醫藥化工巨頭默克(Merck)行政總裁加里霍(Belen Garijo)於6月表示,解除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將付出巨大經濟代價,她希望通過對話緩和中國與西方大國間的緊張關係;德國汽車零件商博世(Bosch)董事會主席哈通(Stefan Hartung)早前也表示,歐洲無法通過孤立自己來降低風險,歐洲國家不應炒作「企業在華風險」,而是要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提高歐盟的競爭力上。

不少歐洲政商界人士承認與中國貿易的重要性,圖為今年4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到訪北京期間員警站崗。(Getty)

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上月底在會見中國高層官員後表示,法國希望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建立更加平衡的貿易關係,而不是與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脫鈎」。他說:「降低風險並不意味着中國是個風險,而是意味我們希望更加獨立。若果出現新的危機,我們不想在供應鏈中面臨任何風險,就像新冠疫情危機那樣,一些價值鏈完全崩潰。」

匈牙利外交部長西雅爾多(Péter Szijjártó)於6月底說得更加坦白,任何與中國脫鉤甚至是去風險的舉動,對歐洲而言都是「自殺」行為。他表示,匈牙利與中國的關係顯然較其他一些歐洲國家更加友好,該國並不認為中國是個威脅或者風險,因此認為沒有理由去風險化,他說:「我們認為中國是一個只要與之合作就能從中獲益良多的國家。」

作為匈牙利在歐盟以外的最大交易夥伴,北京也是布達佩斯今年迄今為止的頭號投資者。西雅爾多預計,今年中國對匈牙利的外國直接投資將翻一番,從65億歐元(約508億港元)增至130億歐元(約1,016億港元)。

寧德時代於匈牙利有大量投資,有助歐洲汽車製造商向電動車轉型。(Getty)

去年,中國於匈牙利最大的投資來自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新建的工廠,該工廠將為賓士(Mercedez Benz)、寶馬(BMW)、奧迪(Audi)和大眾(Volkswagen)等汽車製造商提供服務。西雅爾多表示,這些投資突顯了該國在歐洲汽車製造業中的關鍵作用,尤其是在汽車製造商向電動車轉型的過程中,還有其在歐洲地區的戰略重要性。

西雅爾多重申,歐洲的政治氣氛「非常意識形態化和情緒化」,認為將中國視為對手是徒勞的,並呼籲其他歐洲領導人正視這一現實,從而更加理性。他說:「如果你想與中國競爭及把中國視為我們的對手,那麼我們歐洲人就會輸掉比賽。我們何不回歸理性、常識、現實和務實的基礎上,開始與中國建立較以前更加緊密的關係。」

歐盟拒絕做美國的「附庸」?

誠然,過去3年中歐之間的交流互動因新冠疫情而有所減少,加上俄烏戰事使歐盟對中國抱有更大的成見,以致美國鼓吹「民主對抗獨裁」的價值觀外交在歐洲越發具有影響力。要消除歐盟對中國的偏見,確保歐盟領導人和輿論看到中國的真實面目,明白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願意與世界其他國家合作,實現共同利益。

今年以來,馬克龍、朔爾茨等歐洲領導人先後訪華,期間還簽署不少貿易協議。

一直以來,中國均視歐盟為合作夥伴。北京認為與歐盟的合作體現了和平、增長、改革和文明夥伴關係的特點,故並不認為自己是歐盟的對手,而是將歐盟視為務實的合作夥伴。中方希望歐盟正確認識中國,不要盲從美國煽動陣營對抗、縱容零和博弈、將東西方關係政治化、冷戰思維化、排他小集團化、經貿關係武器化、務實合作安全化的政策。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歐洲要發展對華關係,首先要正確認識中國,堅持務實合作、互利共贏,因為中國對歐洲來說不是風險,而是機遇。

從上述的情況來看,加上今年以來中歐之間的交流逐步恢復,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肖爾茨等領袖也先後訪華,希望改善中法、中德以及中歐關係。由此觀之,歐盟內部理性的聲音似乎已佔據主導,繼續呼籲以務實的態度與中國合作,認為在對華問題上歐盟集團必須保持戰略自主權,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盲目追隨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