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大衛營峰會很可能是虛大於實?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8月18日,拜登(Joe Biden)將會在美國總統休假地大衛營(Camp David)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美、日、韓三國領袖峰會。根據多方消息,雖然三方不會簽署聯防協議,卻會啟動在科技和防務上面的各式合作,成立三方危機通話熱線,確定各方對於區域責任的共同理解,並常規化三國領袖的每年會面。

拜登的大衛營選址,明顯是要突顯日韓破冰回暖的關鍵性。

大衛營的象徵意義

大衛營在美國主導的國際事務中有着重要的歷史象徵性。在二戰期間,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曾在此地(當時稱為「香格里拉」)與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舉行會面,計劃推翻意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的部署。

1978年,卡特(Jimmy Carter)總統也在大衛營促成了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 al-Sadat)和以色列總理貝京(Menachem Begin)的會面,達成了一系列的「大衛營協議」,最終促成了埃、以兩國在翌年建交,兩國的領袖也因此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到2000年,克林頓(Bill Clinton)希望推動以巴和平進程之際也邀請了雙方領袖到大衛營舉行峰會,最終不幸無果而終。

1978年,卡特(Jimmy Carter,中)總統在大衛營促成了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 al-Sadat,左)和以色列總理貝京(Menachem Begin,右)的會面。(Wikimedia Commons)

有了這一種歷史背景,拜登明顯想將這次美日韓峰會向外界包裝成日韓關係的新開始,而這個新開始則是在美國庇佑下所促成的。

同時,這次會面也是拜登首次在大衛營招待外國領袖,以及美日韓三國領袖在沒有他國領袖的場合下首次單獨會面。

日韓關係回暖的「無常」

日韓關係素來都有殖民時代暴行、二戰期間日本的慰安婦和強徵勞工,以至獨島主權爭議等種種歷史遺留下來的阻礙。而韓國的政治慣例基本上就是左翼上台則與日交惡,右翼上台則與日稍微修好。上屆文在寅政府因為強徵勞工的賠償問題惹來日本發起半場貿易戰,今天的尹錫悅則又再回到修好的路線上。

這場峰會的主旨其實就是想中止這種日韓關係的「無常」。從美國利益的角度來看,這就是要統合日韓的軍政經實力一同槍口對外針對中國。

日韓峰會:韓國總統尹錫悅2023年5月7日在龍山總統府辦公室會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圖為雙方握手合照。(Reuters)

在日本自民黨黨內右翼的壓力之下,岸田可以對韓表達的善意非常有限。因此,此輪日韓修好的動力主要來自尹錫悅,他首先以第三方賠償的方式「解決」了文在寅時代留下的的強徵勞工賠償問題,其後又實現了日韓領袖互訪,多次強調合作優先於歷史問題,對於日本排放核廢水的問題表明正面立場。

在8月15日紀念二戰對日戰勝的朝韓光復節的日子,尹錫悅也再次表明「日本是我們的合作夥伴」。

尹錫悅種種善意所換來的,大概就只有日本收回文在寅時代的半導體原材料出口管制。在韓國國內,此等行動並不得民心,人們對於歷史矛盾依然耿耿於懷,例如5月時日本軍艦開進釜山港參與軍演時掛着日軍的旭日旗便引來韓國輿論大肆鞭撻。

雖然尹錫悅還有近四年任期,但韓國民情難改,因此美日韓峰會的工作就是要將三方(特別是日韓之間)的合作「體制化」,使韓國政權未來即使出現更替,也不能輕易改變政策。

8月12日,首爾有民眾上街抗議日本排放核廢水。(Reuters)

目標是美日韓合作的「體制化」

在具體的事務上,三方將會討論本年底落實朝鮮導彈發射情報分享機制的計劃,並會推動半導體、關鍵礦物供應鏈等議題上的合作。三方也會發表共同聲明,其中將會提到台海和平穩定的問題。

從此刻各方媒體的消息來看,此次峰會大概以象徵性意義為主。例如路透社所引述的美國官員就指美日韓三方的「安全框架」還是「要求太多」,稱三方將會在彈道導彈防衛、科技等新領域合作上有所推進,將會「被看作是非常具實質性的」(perceived as very substantial)。這裏的「被看作」一詞就表露了這次峰會的性質。

雖然尹錫悅親美親日,但韓國的根本利益與美日始終有客觀的差距。在中國問題和朝鮮問題之間,美、日較為重視的是要制衡中國,但韓國的着重點則更在於朝鮮,並無意願無端引起中國對韓的不滿。而台海問題,對於美、日是國家利益的關鍵所在,但韓國則較為傾向避談台海問題——雖然尹錫悅訪美前受訪曾提到台灣是全球之事而惹起過爭議,但比較一下本年岸田和尹錫悅兩人訪美的領袖共同聲明,美韓的版本就明顯迴避了對和平解決台海兩岸問題的表態。

在客觀利益和政治現實的局限之下,「體制化」美日韓三方合作固然是這次峰會的目標,但實際行動上可以做到多少,三國的領導層大概也不敢太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