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的興起與中國擔當|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8月24日,金磚國家(BRICS)實現歷史性擴員,沙特、埃及、阿聯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亞等六個全球南方國家正式加入金磚大家庭。此外,還有40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表達了加入金磚國家的願望,20多個國家提交了正式申請,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希望叩響「金磚大門」,共謀繁榮發展。這充分體現出全球南方國家機制化、促合作的願望愈加強烈。

一、「全球南方」從何而來

「全球南方」概念是二戰以來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百年變局不斷演進的重要標識。1969年,美國政治活動家卡爾•奧格爾斯比(Carl Oglesby)寫道:「全球北方對全球南方的統治已經趨同,產生了一種無法容忍的社會秩序。」不難看出,全球南方在概念上常常與全球北方對應,二者表現為全球視野下的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等層面的南北兩個國家群體,亦即「南北鴻溝」。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劃分,全球南方涉及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亞洲(不包括以色列、日本和韓國)和大洋洲(不包括澳洲和新西蘭)的國家;除此之外的其他國家屬於全球北方。

從地理上看,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並不嚴格按照赤道劃分,很多全球南方國家位於北半球。例如,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勃蘭特報告」認為,北緯30度線可視為對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的地理劃分。從經濟上看,全球南方國家都有被全球北方侵略或殖民的歷史經歷,普遍存在人均國民收入低、經濟嚴重依賴初級部門、人口密度高、基礎設施差等現實特徵。從政治上看,全球南方通過發起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等合作機制,構建相互之間的身份認同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價值取向,以此作為對美蘇兩極秩序的回應。縱觀整個冷戰時期,全球南方與南方國家、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等概念指代的國家群體基本等同。

冷戰結束後,隨着蘇東劇變即所謂「第二世界」的終結,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的概念應用變得更加廣泛。與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等概念相比,全球南方兼顧冷戰後世界格局的兩大特徵:「全球」是指經濟全球化不斷增強,凸顯出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聯繫,以及由此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性;「南方」是指世界經濟中心加速向南方轉移,強調亞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區不斷擴大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進入21世紀,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大幅改變了人們對全球南方的刻板印象,進而構成全球南方興起的基礎和方向。近年來,由於烏克蘭危機陷入僵持、大國地緣競爭明顯加劇,全球南方正在成為世界格局演變的關鍵角色,展示出以往發展中國家和第三世界群體所未有過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金磚峰會:巴西總統盧拉在約翰內斯堡金磚峰會上發言。 (REUTERS)

二、「全球南方」的興起

金磚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為全球南方的經濟崛起拉開序幕。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數據,以購買力計算,1995年七國集團(G7)佔全球GDP的46%,金磚國家只佔17%。1995—2020年,G7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高於金磚國家。2022年,全球南方主導的金磚國家GDP首次超過了全球北方組成的G7。預計到2023年,金磚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32.1%,G7為29.9%。到2028年,金磚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35%,G7則進一步降至27.8%。

未來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其份額是美國的兩倍。到2028年,中國在全球GDP增長中所佔的份額預計為22.6%,印度為12.9%。按照購買力計算,2030年全球四大經濟體依次是中國、印度、美國和印尼,其中有三個將來自全球南方。

隨着全球經濟重心加速從全球北方向全球南方轉移,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的佔比也出現相應調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發達國家長期在國際貿易中佔據主導地位,其中又以發達國家相互間的貿易為主。1948年,發達國家佔國際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2.9%,1993年佔比更是達到72.0%。此後,全球南方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有所改善。

沙特阿拉伯成為金磚新成員,近年積極推動經濟轉型,開拓南方巿場及擴大貿易。. (Getty)

2003年,全球南方佔國際貨物貿易出口的比重上升到35.5%;2010年進一步上升為37%。新冠疫情大流行阻礙了國際貿易的增長,導致2020年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貨物和服務出口按年分別下降約9%和15%。自那以後,國際貿易總額開始回升,並在2022年創下歷史新高,發展中國家達到13萬億美元,最不發達國家達到3170億美元。2022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出口貿易中所佔份額已上升至42%左右。未來5年,東南亞、南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望成為全球南方乃至全球貿易額增長最快的地區。

當今世界,強權政治、霸權行徑嚴重威脅國際和平穩定,全球南方國家普遍面臨抵制外部干預滲透、維護政治安全和政權安全的重要使命。全球南方國家大多是從殖民主義的歷史泥淖中走出來的,經歷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獲得了民族獨立,不斷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因此深知獨立自主的重要性。

與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南方幾乎沒有國家對俄實施制裁。經濟學人智庫在評估各國執行制裁、聯合國投票模式等指標後發現,哥倫比亞、土耳其和卡塔爾等過去與西方結盟的國家正在「傾向於俄羅斯」。即使是摩洛哥等為數不多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的非西方國家,也拒絕中斷與俄羅斯的正常往來。這一現象某種程度上可以用蘇聯曾支持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遺產來解釋,但更重要的是印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南非等全球南方國家的自主意識上升。

三、「全球南方」的中國擔當

200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打造全球南方》報告,明確將中國列為「全球南方」國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着相同的歷史遭遇、奮鬥歷程,面臨着共同的發展難題和任務,對當前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有着相近的看法和訴求,是「全球南方」大家庭的天然成員。

從歷史上看,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的正式接觸可以追溯到萬隆會議。中國在萬隆會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提出「求同存異」這一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交往方式,還成功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納入「萬隆十項原則」。萬隆會議也被視為南南合作的開端,相互尊重、互利共贏構成了全球南方內部資源、技術和知識交流的基礎。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不僅取決於各方意願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發展中國家如何利用這種合作來滿足其國內需求,從而為雙方帶來長遠利益。

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於2015年4月19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和萬隆舉行,系列活動的主題是「加強南南合作,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 (新華社)

作為萬隆會議的參與者、萬隆精神的倡導者、萬隆之路的踐行者,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聯繫不僅體現在政策話語上,也體現為雙邊和多邊的接觸不斷加強。中國發起「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等政策理念,將全球南方國家作為外交戰略、知識轉移、資源配置、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優先方向,而這些合作機制遵循的獨立自主、協商一致等規範又源於南南合作傳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南方國家,中國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中積極發聲和參與,推動建立更加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中國還通過南南合作方式推動全球發展議程,主動為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資金、技術和人力支持。

長期以來,中國的治理經驗和發展模式一直是全球知識轉移的重要話題。作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西方對現代化實踐和理論的壟斷,推動全球南方國家結合自身國情,努力探索適合各國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提升它們把握自身命運、共同走向自主現代化的信心和決心。

作者:沈陳,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及政治研究所/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社科院世界經濟及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