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野心——在華盛頓懷抱中滋生的大國夢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本月上旬,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G20)在印度新德里舉行,這是印度總理莫迪的高光時刻。這位在擔任古吉拉特邦地方首席部長時曾因挑起針對境內穆斯林種族屠殺行為而被美國人權組織起訴的印度教領袖,在峰會上和包括拜登在內的世界各主要國家領導人微笑合影。接下來馬上面臨國內大選的莫迪特別需要這樣一場峰會,用以展現只有在他和他的政黨領導下,才能帶領印度走向世界中心地帶。

不過人們很快發現,有一位重要國家的領導人沒有出現在峰會現場,他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習派出了他忠誠的助手、總理李強出席會議,而在之前,中國領導人從未缺席過G20組織領導人會議。中方政府一直特別重視類似G20這樣的多邊峰會,並且往往把峰會作為宣傳中國外交理念、推銷中國外交主張的平台,很多人還記得2016年9月習近平在杭州主持召開G20峰會時的盛大場景。考慮到中印互為最重要的鄰邦,且同為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成員,習近平的缺席顯得尤其不合常理。

一開始西方媒體分析習近平可能是因為健康原因無法出席這次會議,也有猜測說是中國國內政治出現了某些狀況,迫使習近平必須留在國內處理更棘手的內部問題。隨着習近平於峰會同期出現在中國東北——他在那裏視察災區並主持召開了一場由國家中央部門和多個省市參加的振興東北會議,所有這些傳言不攻自破。人們這才開始認識到,習近平就是要通過降低中方參會規格的辦法展示對這場峰會的態度,某種程度上,可能還包括對莫迪及拜登政府的態度。

在本次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宣佈,美國、印度、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歐盟就一項鐵路和航運項目達成了合作意向。該項目將會更好地連接美國、歐洲、中東和印度,資金來源之一是歐盟的「全球門戶倡議」(EU-Initiative Global Gateway),預計未來幾年歐盟將通過該倡議為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3000億歐元。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稱該協議是「歷史性的」,印度、波斯灣和歐洲之間將建立迄今為止最直接的連接,印歐之間的貿易將因此提速40%。美國總統拜登也將該項目稱為「具有歷史意義的經濟走廊」(ein historischer Wirtschaftskorridor)。

拜登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表示,該項目旨在促進世界幾個關鍵地區的增長。整個中東地區的一體化也應該得到改善——包括該地區「幾個不太可能的合作伙伴」,它將為中東在全球貿易、數字通信和能源領域發揮關鍵作用提供絕佳機會。

G20峰會於印度新德里召開,多位G7及金磚國家領導人同場。(REUTERS)

美國Axios新聞網站報道毫不掩飾地稱,該項目起源於華盛頓的一項倡議,目的是遏制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儘管人們都知道這個「經濟走廊」成功的可能渺茫,但是美印歐盟等在G20峰會上推出這個項目,並且毫不掩飾地高調宣揚是就為了和中國「一帶一路」形成競爭。

除此之外,印度還把「發展中國家減輕債務負擔」作為本屆G20峰會的主題之一,配合美國給中國製造難題。因為針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和在非洲的經營,美西方一直誣稱為「新殖民主義」,指責中國在給這些國家製造債務陷阱。特別是以美國,一直要求中國減免對這些國家的債務,讓中國付出經濟損失,自己卻在道德高地上「做好人」收攬人心。

這些競爭,或者說國與國之間的勾心鬥角,過去也經常發生,在其他國家之間也會發生。但是今天和過去不一樣,發生在中、美、印三個國家之間更不一樣。

莫迪訪美:莫迪今年6月訪美期間,多間美國大企業都表示計劃在印度設廠。(REUTERS)

2023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美國。在此前後,有美國媒體注意到,美國的很多其他大企業,包括特斯拉(Tesla)、亞馬遜(Amazon)、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通用電氣(GE)等都宣佈了在印度投資建廠的計劃。印度官方數據顯示,美國現在是印度第三大外國投資來源國,在印度的大城市班加羅爾和金奈,美國公司的標識隨處可見。

在此之前幾十年內,中國才是這些美資巨頭海外建廠的首選。為打壓遏制中國,美國在積極推動「友岸外包」,印度也趁機迎上挖中國經濟的牆角。

本月上旬,抵達新德里參加峰會的美國總統拜登與莫迪舉行了會晤。會後,兩國發表生命,重申印美兩國密切、持久的夥伴關係外,承諾在貿易、晶片和量子等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供應鏈、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教育等一系列領域加強合作。雙方還重申通過擴大在太空和人工智能等新的和新興領域的合作,以及加速國防工業合作,來落實深化並使印美重大國防夥伴關係多樣化的承諾。

聲明還提到,美國將投資大約3億美元,擴大在印度的研發業務。兩國還設立了兩個聯合工作組,重點關注 「開放式無線電接入網」(Open RAN)領域的合作以及5G/6G技術的研發。美國一直大力推動這樣的構架來替代中國的電信巨頭華為的設備。

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企業遭美製裁打壓

貿易、晶片、量子計算、人工智能、5G供應鏈與太空、防務安全等,正是這些年中美競爭的關鍵領域,也是美國封鎖打壓中國的關鍵領域。美國一方面打壓中國,一方面卻和印度強化在這些關鍵領域的合作。

中美印之間的博弈還不僅在上述經濟與科技領域,在抽象的國際政治影響力層面,也有化學反應在發生。近年來,隨着美國不斷強化對華戰略競爭,中美圍繞「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博弈變得更為突出,讓問題變得更復雜也更為有趣的是,印度在最近也參與了進來。

美國媒體則聲稱,「隨着印度經濟快速增長,加之西方尋求盟友制衡中國,印度的地位也具備了關鍵意義。」

「全球南方」主要是指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全球北方」則是發達國家的代名詞。中印都是發展中國家成員,尤其中國,實質上過去多年在全球南方扮演着領導者角色。對中國而言,是不是「全球南方」的一員,這個問題涉及中國的「國家身份」,至關重要。

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很多指標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強調自己是「全球南方」的當然成員。中國人均GDP剛過1.2萬美元,僅相當於發達經濟體的1/5、美國的16.6%,排在世界第60多位。中國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排名是第70多位。

然而,近幾年年來,美國一方面推動消除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一方面與盟友協作擴大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試圖在中國與「全球南方」之間進行區隔。2023年3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案》(PRC is Not A Developing Country Act)。同年6月,美國參議院也通過《終止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法案》(Ending China's Developing Nation Status Act),要求美國行政部門制定方案,終結中國在諸多國際組織中的發展中國家地位。

全球南方話題火爆,中國內地《文化縱橫》雜誌社舉辦題為《全球南方發展問題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圓桌論壇。(文化縱橫)

芬蘭前總理亞歷山大·斯圖布(Alexander Stubb)則趁機提出,未來的世界秩序將由「全球西方」「全球南方」以及由中國、俄羅斯、伊朗等構成的「全球東方」之間的權力三角所決定。在政治概念上,中國正被形塑為一個非南方國家。

美國還希望推動印度等國在「全球南方」發揮領導作用,對沖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而印度也積極迎上配合美國,寄望通過將中國與「全球南方」相剝離的辦法謀求在全球南方的領導地位。2023年1月,印度邀請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南方之聲峰會」,中國就被排除在外。

儘管印度距離成為真正的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美國媒體所言「即便按照自身的樂觀估計,它在未來幾十年間也不會成為發達國家。印度外交使團的規模還不如一些面積僅為其零頭的國家。現屆政府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也導致了國內環境的持續不穩定。」但是,在西方支持下,莫迪絲毫不掩飾自己也想要成為世界級領導人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