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基辛格,同時告別對美國的政治幻想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又譯季辛吉),這位美國近代外交史上的智多星、常青樹,走過百年歲月,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與世長辭。

儘管他一生爭議頗多,有說他是強權外交家,也有說他是國際權力掮客,但在華語輿論場,他始終是備受讚譽的老朋友。他一生百餘次訪華,最受矚目的當然是1971年7月他從巴基斯坦秘密前往北京,開啟中共建政後中美首次官方接觸,為第二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鋪平道路。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上海公報》,開始向關係正常化方向發展,為兩國建交奠定了基礎。《上海公報》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基辛格是上述重大歷史進程的見證者。

▼基辛格曾在7月訪問北京,點擊放大觀看更多他最後一次訪華情況:

▼中美在70年代建交,基辛格功不可沒,點擊放大觀看更多他當時在華的足跡:

更多詳盡報道與深入分析,請點擊覽閱專頁:
擘劃中美關係正常化推手 基辛格百歲辭世 外交遺緒大背影超長

1972年2月21日,中國時任領導人毛澤東在北京中南海會見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周恩來、美國時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右一)參加會見。(新華社)

中國歷任領導人都重視基辛格,中國大使赴美就任,無一例外都會拜會基辛格。2023年7月,基辛格曾乘坐14個小時飛機抵達中國進行訪問。當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同他會面。歷史就是如此的有趣。這裏也是1971年基辛格訪華時下榻、並與中國時任總理周恩來首次會面的地方。

作為20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基辛格代表的是對華溝通,勇氣和遠見卓識。在中美關係跌入低估的今天,中國迫切需要通過基辛格開闢同美國溝通的管道,同時也希望發出中國仍然希望同美國合作共贏的信號。

中國人重視基辛格,本質上是懷念合作,懷念美國抱有對華理智溝通接觸的時代。而如今,斯人已逝,告別基辛格,同時也要向中美溝通合作的一個時代告別,向對美國的政治幻想告別。

2015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並發表演講。這是習近平演講前,與剛剛結束演講的基辛格握手。 (新華社)

在美國政壇,基辛格式的政治人物已經非常少見。美國兩黨對中國的對抗打壓態度出奇一致。中美關係已經不是有基辛格式的人物就可以力挽狂瀾的了。畢竟,在中美關係歷史中,基辛格的出現並不是必然的。

過去50多年有這樣一個人在中美之間發揮溝通橋樑作用,是中美關係一直處於可交流可合作的歷史時期決定的。當時中美建交的歷史大背景是美蘇博弈,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和蘇聯關係惡化的一方引發了美國拉攏的興趣。當時世界政治的主軸是美蘇。

而現如今中美矛盾日漸成為世界主要矛盾,中美「和」的大趨勢越來越遠,「鬥」日漸成為主流。未來處理中美關係不能夠寄希望於再出現一個基辛格式的人物,或者是出現尼克遜式的政治家。即便美國再出現一個有遠見卓識的知華派,他發揮的作用也不會是過去50多年基辛格發揮的。

一個時代已經結束,要勇於擁抱衝突不斷的未知世界。如果說基辛格代表的是中美關係破冰過程中美國人的智慧,那麼中美能否邁過如今衝突不斷的關口,中國人的智慧不會缺席。要相信,新的時代總會造就新的英雄。

▼基辛格活躍外交界數十年,點擊放大觀看更多他的外交生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