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戰爭|拜登正試圖推翻內塔尼亞胡?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在12月12日聯合國大會以153票贊成、10票反對、23票棄權通過要求以色列在加沙馬上執行人道停火的決議之前,拜登(Joe Biden)在一場與政治捐款人的聚會中發表了至今最強硬的對以言論,聲明以色列如果繼續其「無差別轟炸」,將會失去國際支持,又批評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當局是「以色列史上最保守」的政府,使局勢非常困難,認為內塔尼亞胡必須改變,不能對巴勒斯坦建國說不。

回顧11月中「習拜會」之後的記者會,拜登當時曾公開否定以色列在加沙正在進行「無差別轟炸」。如今拜登轉過頭來以同一用詞批評內塔尼亞胡政府,可算是白宮態度的大轉變。

「死性不改」的內塔尼亞胡

近來,媒體盛傳白宮正在施壓以色列儘快收縮戰爭,要在本年底或來年1月達成。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本周即將訪問以色列,他12日已表明將會同以色列官員討論他們的戰爭時間表,似乎證實了媒體的說法。

更值得留意的是,拜登針對內塔尼亞胡的點名評價。在拜登發表其言論之前,內塔尼亞胡才剛重申以色列不應再犯《奧斯陸協議》的錯誤(按:如今被國際社會視為巴勒斯坦人代表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正是按照該協議成立),又聲言未來的加沙不會由哈馬斯或法塔赫(Fatah,現時自治政府的派系)統治。

拜登說內塔尼亞胡私下把二戰的時候美國無差別轟炸德國,向日本投原子彈來類比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而拜登的回應是正是為避免這些事情再次發生,才有了二戰之後的國際機構。(Reuters)

內塔尼亞胡話音未落,拜登就隨即聲明以色列不能不接受巴勒斯坦國,又指現在大家有機會將整個區域(按:指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兩個地理上分割開來的巴勒斯坦國土)統一起來,而美方必需保證內塔尼亞胡知道他一定要作出一些行動,「不能對巴勒斯坦國說不」。言下之意,就是要內塔尼亞胡設法幫助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在戰爭後重新接管加沙,並推動兩國方案進程。

問題是,內塔尼亞胡自1996年初次上台以來就以阻撓兩國方案進程為己任。過去近15年的執政期間(2021至22年曾中斷一年半),內塔尼亞胡一方面在西岸消磨自治政府的權威,另一方面則容許卡塔爾等第三方不停向哈馬斯輸送資金,目的就是要維持巴勒斯坦的內部分裂,讓以色列有藉口長期置兩國方案於不顧,使巴勒斯坦人變成以色列實際佔領地區中的賤民。

要內塔尼亞胡180度轉向,無異於要他完全放棄自己的政治遺產。更嚴重的是,2022年12月重新上台之後的內塔尼亞胡要依算以色列極右政客的支持執政,轉向將變成「政治自殺」。

12月10日,內塔尼亞胡出席內閣會議。(Reuters)

而正在面對多宗貪腐檢控的內塔尼亞胡,2019年來之所以不惜多次提前選舉也要力保總理之位,就是要逃避官司,再尋求修法將法院歸於國會操控之下。下台,對內塔尼亞胡而言,不只是失去權力,更要面臨司法之災。

與內塔尼亞胡交手多年的拜登,不可能不知道內塔尼亞胡絕對不會轉向的事實。要求以色列當局轉向,就無異於要求以色列踢走內塔尼亞胡。

道德風險

目前,以色列有超過七成民眾認為內塔尼亞胡應該即時或者在戰後下台。在此等民情之下,內塔尼亞胡還能保住總理之位的唯一理由,就是「大局為重」、「不應陣前換將」之類的說詞。這就構成了一種道德風險,一天戰爭未結束,內塔尼亞胡也不會下台,但能夠決定戰爭何時結束的,卻是內塔尼亞胡自己。

如果美國有意妥善處理此刻的加沙戰爭,並推動戰後以兩國方案為框架的和平的話,拜登就必須解決這種道德風險,也就是要內塔尼亞胡下台。

2023年12月12日,加沙地帶南部猶如廢墟,一面以色列國旗飄揚。(Reuters)

如何踢走他?

然而,要內塔尼亞胡下台,殊不容易。要換走他,有兩個辦法。一是以色列提前大選。根據目前民調,如果此刻大選,內塔尼亞胡的利庫德集團(Likud)的議席將會由32席大跌至20席以下,而10月7日之後才加入戰時內閣的前總謀長、前國防部長甘茨(Benny Gantz)所領導的黨派則能以40席左右(相當於國會三分之一議席)成為第一大黨。加上一眾「反內塔尼亞胡」的小黨、左翼黨派、阿拉伯政黨,甘茨將能強勢組成中間派聯盟,取代內塔尼亞胡的右翼政府。

問題是,戰爭期間,沒有人願意提前選舉,特別是在不少現屆國會議員都可能失去議席的背景之下。

總理民調支持度遠高於內塔尼亞胡的甘茨。(Reuters)

第二個踢走內塔尼亞胡的辦法,就是要利庫德集團或其右翼執政同盟的其他政黨主動背叛內塔尼亞胡。然而,一直以來,利庫德集團黨紀嚴格,經過2019年以來多次選舉的挑戰之後,反對內塔尼亞胡的政客早已另立門戶。而且,利庫德集團內部的政客在巴勒斯坦政策路線上可以與內塔尼亞胡有多大分歧也值得質疑。

這也不是說利庫德集團內部完全沒有選擇。例如現任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就力主以色列政府馬上向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交送其代收的進口稅款,以助自治政府維持西岸的穩定(按:如今自治政府已無法支付公務員薪金),卻遭到政府內部極右政客反對而遭擱置。

本年4月,加蘭德因為反對內塔尼亞胡的司法改革與後者一度鬧翻,內塔尼亞胡更試圖把他革職。(Reuters)

同樣地,如今總理民望最高的甘茨,在上屆政府中也曾主動跟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溝通。雖然他對於兩國方案態度曖昧,卻支持巴勒斯坦人建立一個有獨立主權的實體,與以色列區隔開來,似乎是希望給兩國方案另一個包裝,以去除兩國方案的歷史包袱。

如今,無論是甘茨,還是加蘭特,都在加沙軍事行動之中扮演了領導角色。在「消滅哈馬斯」的目標上,他們同內塔尼亞胡的意向完全一致。但跟內塔尼亞胡不同,他們至少沒有長期維持以巴戰爭局面的誘因,也願意同西岸的自治政府合作。要從戰爭走向和平,他們是比內塔尼亞胡更佳的人選。

隨着美國進一步施壓以色列儘快收縮加沙戰爭,拜登對於內塔尼亞胡右翼政府讓事態「更加困難」的批評,恐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以色列政壇其他政治領袖的示意,點出美方也認同內塔尼亞胡右翼政府不除,和平就難以達至。

接下來,就要看以色列政壇中誰有領軍推翻「比比王」(King Bibi)的政治勇氣。(按: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被稱為「King Bibi」,2018年還以此為題拍成紀錄片,講述其政治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