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揮關稅大棒 中國不對稱戰略反其道而行之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在聖誕節前,突然傳出信息稱,美國總統拜登正在考慮提高對部分中國商品的關稅,其中包括電動汽車,以支持和保護美國清潔能源產業,對抗平價的中國出口產品。同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將啟動對美國半導體供應鏈和國防工業基礎的調查,以解決中國芯片引發的國家安全擔憂。
此外,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美方似乎已經決定不取消特朗普時期對中國3000多億美元產品的高關稅。對此,中方雖然表達堅決反對美國政府的這種嚴重破壞自由貿易規則的保護主義行為,但隨後立即公布了要對1010項商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

顯然,美國舊高關稅遲遲不取消,還又欲增加新高關稅項目。還是欲通過關稅戰打壓中國經濟。對此,中方的反應卻是啟動了降低關稅的模式。一高一低的你來我往,還真的有點意思了。

美國欲對電動汽車等相關產品加征關稅,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儘管中國電動汽車近來勢頭強勁,可出口美國的電動汽車並不多。欲提高關稅或許是為防患於未然。但主要的還是與電動汽車相關的電池以及材料有關。也就是涉及清潔能源的相關領域都將提高關稅。

中國電動車:2023年11月28日,在中國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博覽會(CISCE,鏈博會),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攤位展示電動車電池。(Reuters)

在積極「減排」以應對氣候危機的時代,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大勢所趨。這清潔能源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這一相關領域的市場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也就是說,清潔能源將會是未來經濟的基礎之一。然而,在這一領域美國已經實際上落後於中國了。不論是技術研發還是產品制造和利用,中國都已經取得了優勢。清潔能源,將是拜登提出的要與中國進行大國競爭的重要領域之一,也就是美國未來科技和制造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

為此,白宮推出了一個《通脹削減法案》,以化解通脹的名義強力推行清潔能源領域的貿易保護主義。同時也是意欲打擊中國清潔能源領域的發展。而此舉嚴重破壞自由貿易或公平貿易規則,也因此而發了歐洲的強烈不滿。如今又以電動汽車之名在清潔能源領域推動惡性競爭,以打壓中國。

美國一再揮舞關稅大棒,已盡見怪不怪。美國的加稅,對中國自然是一個不利之舉。如果中國也完全效仿美國加征關稅。一是會嚴重的破壞世貿規則;二是美國輸華產品也確實有限;三是會把關稅負擔加在企業和消費者身上。這種打法顯然是損人不利己。

採取對某些產品降稅,這顯然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打法,也就是「不對稱戰略」。

一是打美國一個措手不及。這種不對稱打法,不是針鋒相對,自然會令美國無所適從難以應對。二是增加了對美國相關產業的吸引力。畢竟這其中會產生很大的利益空間,白宮可以不理,但美國的資本家們可不能坐視。

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9月在白宮簽署《通脹削減法案》。(REUTERS)

從公開的信息來看,中國對這1010項產品的降稅幅度可是不小。有絕對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向美國企業釋放利好,增強對美企業的吸引力。這對美國限制對華出口商品的企業是一個不良的刺激。會增加資本家與白宮的分歧矛盾。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止拜登推動去風險脫鈎戰略的作用。

另一方面同時也是在向全球釋放利好。體現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意志的同時,也是增強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美國想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去風險和脫鉤就更難了。這1010項只是先給世界開開胃,下一個很可能會有更多的項目清單公布。這就有更大吸引力。

三是展現中國維護自由貿易原則和維護世貿規則的正能量。這自然有利於提高中國的軟實力。四是這確實也是促進中國發展和滿足人民需求的重要措施。

美國雖然先進,可也絕做不到全面領先。美國雖然霸道可也做不到完全阻止他國與中國的合作大局。美國總是以安全之名破壞自由貿易和世界產業鏈的完整,而中國卻以降稅之法體現擴大開放的誠意和維護世貿組織權威以及維護供應鏈完整的努力。

中美兩個大國的做法一對比,美國秩序的惡劣性就突顯了。自然體現了中國秩序倡議的可期。在中美大國競爭重構世界秩序的重要關口,得道自然多助、搶道必然寡助。大家其實都是看在眼裡的。

隨著中美關系的惡化,中國不但不再大量購進而是在大量拋售美債,更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世界的去美元化。(路透社)

事實上,而數據可見,儘管中美貿易額在下滑,可中美貿易逆差卻還在不斷擴大。

在過去,中國賺取了巨額的美元外匯之後,反過來購進大量的美國國債,這美元又反向的流回了美國。中國生產,美國消費,還要借錢給美國人消費。同時,美國還可以通過加息降息操縱匯率的手段「割韭菜」。這種模式既滿足了美國人無度的消費需求,同時也是直接幫助築固美元的霸權地位。這是何樂而不為的呢?

然而,隨著中美關系的惡化,這種模式正在打破平衡。中國不但不再大量購進而是在大量拋售美債,更是在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世界的去美元化。過去那種模式不可持續了。只是要清楚,這並非是中國主動的挑戰美國霸權,而是美國逼到中國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