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危機持續升溫 中國面對切身利益可置身事外?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也門胡塞武裝頻繁襲擊紅海商業航道,紅海局勢持續升溫,全球航運不得不繞道而行。對中國而言,紅海危機不僅給其航運、貿易和經濟帶來壓力,也考驗着中國在中東的政治和外交影響力。

受到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從去年11月開始,借着襲擊紅海船隻,表示他們對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的支援。航運公司不勝其擾,去年底紛紛宣佈中斷紅海—蘇彝士運河段航線運行。

紅海西北面通過蘇彝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面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紅海—蘇彝士運河是全球最繁忙航線,也是貨船從亞洲至歐洲港口最常選擇的路線。

紅海航線中斷之後,東亞到歐洲、東亞到地中海的貨船不得不從非洲好望角繞行,航程增加3,000多海里,航行時間增加至少10天。

去年11月20日,胡塞武裝軍用直升機飛越紅海中的銀河領袖號貨輪。(Reuters)

航線改道也導致運價大漲,中國出口歐洲的商品運輸成本也隨之大增。《環球時報》去年12月的一篇報導,引述一名義烏商家稱,「現在發一個集裝箱的價格比起上個月漲了兩倍多」。彭博行業研究稱,上海集裝箱運價指數上個星期已升至2022年9月以來最高水準。

紅海危機由來

在也門內戰中崛起的胡塞武裝,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一樣,與以色列是宿敵,並得到伊朗支持。

以哈衝突爆發後不久,為聲援哈馬斯,胡塞武裝出動無人機和導彈,在紅海南端的曼德海峽攻擊任何與以色列有關聯或開往以色列港口的船隻,並隨着以哈戰線擴大,開始攻擊與以色列無關聯的船隻。

曼德海峽在也門和吉布堤之間,胡塞武裝控制了緊鄰曼德海峽的港口城市荷台達。

去年12月中旬,全球主要航運企業紛紛暫停了駛往紅海和亞丁灣的船隻。

為了讓胡塞武裝收斂,恢復紅海航行安全,美英兩國在上個星期五(1月12日)聯合對胡塞武裝目標實施大規模海空襲擊。但胡塞武裝發言人表示,美軍襲擊未造成任何破壞或傷亡,並且將對此做出「堅定、強有力且有效的反應」。

因應紅海局勢升溫,不少商船已避駛往該處海域。(Reuters)

不過,據英國航運媒體《勞氏日報》,美英空襲後,更多船隻避開這片危險海域。

中國的經濟損失

歐盟是中國第二大交易夥伴,去年中歐貿易額為5.51萬億元人民幣(約6.12萬億港元),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3.2%。而中國對歐盟出口貨物的60%,都需要通過蘇彝士運河。面對紅海危機,財新網報導稱,中歐供應鏈不僅出現重大延遲,未來還會有中斷風險。

義烏市國際商會、義烏市國際貨代物流協會執行會長金麗仙去年12月對《環球時報》說,發一個集裝箱的價格原本是1000多美元,現在已經飆升到了3000多美元,「還不一定有艙位」。

各個環節的成本都在上漲。德迅物流公司預計,危機疊加中國春節前的出貨旺季,未來兩周港口將面臨集裝箱短缺的情況。這意味着除了船運費用,集裝箱和倉庫的租金也將再漲。央視財經報導稱,受紅海局勢影響,部分亞歐航線上的集裝箱價格近期飆升近600%。

上漲的部分,要麼由商家承擔,要麼就被分攤到商品上,降低價格競爭力。對成本敏感的義烏小商品商家來說,這無疑是個巨大挑戰。《證券時報》報導,走海運通往歐洲的中國商品,多為生活日用品、服裝鞋帽、電子器械等商品附加值不高、利潤較薄的產品,改道繞行或換成鐵路和航空運輸,都會不同程度提高成本、進一步壓縮利潤。

為了讓胡塞武裝收斂,恢復紅海航行安全,美英兩國日前聯合對胡塞武裝目標實施大規模海空襲擊。(Reuters)

受影響的不只有小商品,佔中國出口大頭的汽車和光伏產品也受到影響。《紐約時報》引述倫敦航運資料公司數據稱,2023年12月經過紅海的專用汽車運輸船隻有42艘,比2022年12月減少了一半以上。

財新網的報導則指出,光伏產品出口運輸成本上漲數倍,中國光伏元件的歐洲到岸價將上漲約10%。

從進口角度來看,據天風證券的報告,如果危機持續,中國國內電子產品的供應鏈也會受到影響,因為中國從歐盟進口的電信設備、真空管、半導體器件及相關產品,也是主要通過海運。

此外,中國從中東採購的原油,也可能因紅海危機蔓延而漲價。中國進口的原油約一半來自中東,一部分通過蘇彝士運河,一部分通過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前首席經濟學家盧埃林(John Llewellyn)預測,紅海局勢可能會蔓延到霍爾木茲海峽和更廣泛的中東地區。

中國不僅在紅海地區的利益攸關,國際社會也期待中國能發揮其在中東的影響力,幫助解決紅海危機。(Getty)

袖手旁觀?

因為在該地區的利益攸關,國際社會期待中國能發揮其在中東的影響力,幫助解決紅海危機。

1月10日,聯合國通過一項有關紅海局勢的決議,要求胡塞武裝停止襲擊商船,中國投了棄權票。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解釋,因為決議草案在若干關鍵問題上仍模棱兩可,中方擔憂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帶來消極後果,導致地區緊張局勢升級,不得不在表決中投了棄權票。

有觀點認為,中國在國際衝突問題上作壁上觀,沒有譴責,也沒有行動。美國之音引述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前外交官希恩(David Shinn)稱,中國在該地區不僅有商業利益,還在附近有海軍艦艇,可以輕鬆加入一個國際聯合部隊,但「中國似乎不願這樣做」。

附近的海軍艦艇,指的是中國2017年在吉布地建立的海軍基地。

但也有觀點認為,無論是說服胡塞武裝還是伊朗,中國都有局限性。彭博社星期一(1月15日)引述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研究中國和中東的助理教授William Figueroa稱,中國在海灣地區的力量投射能力有限,也不願捲入更大的衝突,而且中國更強烈的譴責可能會激怒伊朗,不會有太大效果。

中國關於紅海問題的最新表態,是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埃及當地時間星期天(1月14日)說,中方對近期紅海局勢急劇升溫深表關切,呼籲停止襲擾民船的行為。

王毅說,中方也認為,安理會從未授權任何國家對也門使用武力,應避免給紅海緊張局勢火上澆油,推高地區整體安全風險,並強調紅海局勢緊張是加沙衝突外溢的突出表現,當務之急是應儘快平息加沙戰火,防止衝突進一步擴大甚至失控。

那麼下一步,中國會有什麼具體動作?是更積極地探索新方式參與問題的解決,還是像媒體人胡錫進此前的評論,但願「胡塞武裝睜大眼睛,不要誤擊中國船隻」?這不僅關乎中國的經濟和貿易利益,也與其在中東的外交聲譽、國際影響力息息相關。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原題為《紅海危機對中國影響有多大?》